世宗登基时,大明朝早已不复洪永盛世的荣光。西北边境,蒙古部落屡犯边关;东南沿海,倭寇袭扰渐频。甘肃境内,流民聚众为寇;山东郓城一带,白莲教余孽死灰复燃;河南南阳,饥民因官府赈灾不力,揭竿而起。
世宗调集兵马平叛,耗时半年有余,官军虽终获全胜,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军士伤亡逾万,粮饷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原本就空虚的国库更添亏空。叛乱平息的捷报传入紫禁城时,世宗独坐文华殿,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军报和奏疏,年轻的脸上满是疲惫。他原以为登临帝位后,便是四海升平、万民归心,却未料世事如此艰难。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这位年轻的帝王。嘉靖二年初夏,西北诸省滴雨未下。自三月至七月,烈日灼灼,赤地千里。西安府境内,泾河、渭河水位骤降,河床见底,庄稼尽数枯死,百姓们背井离乡,沿途乞讨,饿殍遍野。
世宗急命户部拨款赈灾,可国库早已因平叛耗空,只得从内库调拨白银十万两,并令江南各省漕运粮食二十万石驰援西北。可远水难解近渴,西北灾情日益严重,流民潮愈发汹涌,甚至有流民聚集边境,意图勾结蒙古部落,再起事端。
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秋季,南方各省又遭百年不遇的大水。湖广、江西、浙江一带,无数良田被淹,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
朝堂之上,大臣们每日的奏疏不是报灾就是请赈,世宗日夜操劳,寝食难安,短短数月,便瘦了一圈,原本清亮的眼眸也添了几分郁色。他常常独自徘徊在乾清宫的回廊上,望着万里晴空,心中满是迷茫: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帝王之命,无法带领大明走出困境?
世宗被天灾人祸搅得忧心忡忡,司礼监太监崔文趁机献媚,称修醮可禳灾,并举荐贵溪奇人邵元节,说他得异人传授、能呼风唤雨的“活神仙”。
年仅十七岁、缺乏主见的世宗,心中生出希冀,便传旨征召邵元节入京。
这邵元节本是农户出身,不喜读书却善装神弄鬼,只学了些道家皮毛便谎称通仙,此次得天子征召,深知是飞黄腾达的良机,当即携弟子日夜兼程赴京。
不日,邵元节抵达京师,世宗在文华殿召见了他。只见邵元节身着一袭青色道袍,头戴紫金冠,面容清癯,三缕长髯飘洒胸前,眼神故作深邃,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世宗见他气度不凡,心中先有了几分信重,连忙问道:“道长,朕近日被天灾人祸所扰,百姓流离,国运维艰,不知道长有何仙术,能为朕排忧解难?”
邵元节闻言,并未立刻作答,而是闭目凝神片刻,随后缓缓睁开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陛下,欲消灾祸,必先修心。修心之要,在于一个‘静’字。”
世宗不解:“何为‘静’?”
“静者,心无杂念,不为外物所扰。”邵元节侃侃而谈:“陛下身为天子,乃天下之主,心之所向,便是天意之所归。如今陛下忧心过度,心神不宁,阳气受损,故而天灾人祸频生。唯有静心安神,方能感召上天,消弭灾祸。”
世宗又问:“除了‘静’,还需何为?”
邵元节微微一笑,道:“静之外,便是‘无为’。陛下只需顺应天道,不妄为,不躁进,让万物自然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灾祸自会不驱而散。”
这番话,说得玄之又玄,却正合世宗此时的心境。邵元节的话,恰好给了他一个心理寄托。世宗只觉得邵元节道法高深,玄机莫测,心中大为折服,当即说道:“道长所言极是,朕茅塞顿开!”
当下,世宗便敕封邵元节为“真人”,赐居宫中,又命人在乾清宫旁开辟一处宫殿,设立醮坛,由邵元节主坛修醮,广召天下有道之士入宫,念咒诵经,祈求神仙庇佑。
邵元节得了圣旨,立刻着手布置。他命人在醮坛四周悬挂五彩幡帐,摆放香花灯烛,供奉三清塑像。又从京城各大道观挑选了百名道士,入宫诵经念咒,日夜不停。为了显示虔诚,世宗还特意挑选了二十名年轻太监,让他们改穿道装,跟随邵元节学习诵经忏悔之术,随时听候差遣。
自此,紫禁城不再是单纯的皇家禁地,反而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修真道院。乾清宫、坤宁宫、西天厂、西番厂、汉经厂、五花宫、西暖阁、东次阁等处,先后都设起了道场。白日里,香烟袅袅,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夜晚时,灯火通明,道士们手持法器,踏罡步斗,锣钹之声响彻宫闱。庄严的大内,处处弥漫着道家符箓的气息,处处宣呼着神仙的法号,一派乌烟瘴气。
世宗对此却乐此不疲,每日退朝后,便换上道袍,前往醮坛焚香祭拜,有时甚至亲自诵经念咒,彻夜不眠。他对邵元节言听计从,邵元节说什么,他便信什么,宫中的道士们也因此鸡犬升天,备受尊崇。
宫中大兴斋醮的乱象引发大臣强烈反对。大学士杨廷和联同内阁大臣上疏,以秦皇汉武求仙无果的先例劝谏世宗,称此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应停罢斋醮、专心理政;吏部尚书乔宇也率各部大臣弹劾邵元节妖言惑众,请求驱逐道士、重振朝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