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着校场的尘土往茶楼飘,徐光启盯着那抹青甲身影看了半晌,对身后护卫道:“去,请那位将军过来。就说少詹事徐光启有请。”
护卫应声下楼时,孙承宗捻着胡须笑:“你倒是急。京营武官见了七品文官都低头,何况你这经筵讲官 —— 别吓着他。”
“吓不着的。” 徐光启望着楼下,“真有血性的汉子,见有人识他,只会高兴。”
片刻后,楼梯传来 “咚咚” 脚步声。
不是武官常有的拖沓,透着股沉稳。
徐光启抬眼望去,先看见一双沾泥的战靴,再往上是洗得发白的青甲 —— 甲片边缘磨出了毛边,却擦得发亮。
来人约莫三十出头,宽肩窄腰,脸膛是日晒雨淋的黑红色,一双眼亮得很。
见了楼上两人,他脚步猛地顿住,下意识往腰间摸 —— 想按刀柄,又想起在茶楼,手僵在半空,最后屈身行了个军礼:“京营把总周遇吉,见过二位大人。”
声音像撞钟,透着憨直。
徐光启起身让座:“周将军不必多礼,坐。”
周遇吉没敢坐实,只沾了椅子边,腰杆挺得笔直:“小人是武夫,粗鄙得很,怕污了大人的座位。”
孙承宗递过杯茶,笑着打圆场:“在这茶楼里,没什么大人小人,只有喝茶的。你刚才练枪的架势不错,是家传的?”
提到枪,周遇吉眼里的光更亮了,却仍恭谨:“回大人,是家父教的。家父原是辽东军户,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败后没了音讯 —— 小人从军,就是想学好本事,将来去辽东找找。”
“哦?你是辽人?” 徐光启挑眉。
“是。” 周遇吉攥紧拳头,指节泛白,“老家在锦州,东虏破城那年,小人跟着流民逃出来的。见了太多东虏杀人,就想着早晚得把他们赶回去。”
孙承宗和徐光启对视一眼 —— 难怪这汉子练枪带着狠劲,原是有家仇国恨在里头。
徐光启指了指校场:“京营操练松散,我这几日来,就见你一个人在练。不怕被同袍笑话?”
“笑话就笑话。” 周遇吉梗了梗脖子,“他们爱去给国公府抬轿子、给尚书家修宅子,是他们的事。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当差役的。”
“枪术不练会生,刀法不练会钝,真等东虏打来了,总不能拿轿子杆去拼吧?”
这话糙理实,徐光启忍不住笑了:“你倒通透。我问你,要是给你一队兵,你能练成什么样?”
周遇吉愣了愣,眼里猛地闪过光:“只要粮饷足、军械齐,小人能把他们练成能上战场的!不用像边军那样精锐,至少能令行禁止,枪能刺准,刀能劈实!”
“好!” 徐光启一拍桌子,茶盏震得轻响,“我信你。”
周遇吉被这声 “信你” 说得一愣,眼眶竟有点发红。
他在京营待了半年,从山西调来,因不肯给总兵的小舅子送礼,被压在把总位置上。
同僚笑他 “傻练”,上官骂他 “不识趣”,还是头回有人这么干脆地说 “信你”。
“大人……”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
孙承宗拍了拍他的肩:“不用急着谢。徐大人正奉旨筹备讲武堂,缺个教实战的教官。你要是愿意,过几日随我们去见陛下,当面说说你的想法。”
周遇吉 “噗通” 跪下,额头磕在楼板上:“若能为陛下出力、为大明练兵,周遇吉万死不辞!”
送走周遇吉,徐光启和孙承宗没急着回府,往京营深处走。
校场西侧是营房,一排排土坯房歪歪扭扭,墙根堆着破甲烂枪。
几个士兵蹲在门口赌钱,见有文官过来,只抬眼瞥了瞥,继续吆喝 “押大押小”。
“这就是天子禁军。” 孙承宗叹了口气,“万历爷当年常来校场阅操,如今除了逢年过节摆样子,谁还管他们。”
徐光启没说话,径直走到一间营房前。
门没关严,能看见里头有人在擦弓 —— 不是士兵,是个穿小旗官服的年轻人,正用细布蘸油擦一张牛角弓。
弓臂上的漆掉了大半,他却擦得仔细,连箭槽里的灰都用竹签挑干净了。
“那是谁?” 徐光启问身边护卫。
护卫去问了问,回来道:“是小旗官黄得功,从昌平调过来的。前几日因不肯替千户长运私盐,被打了二十军棍,还在养伤呢。”
徐光启往里瞥了眼,见黄得功背上果然缠着绷带,却没哼一声,只专注擦弓。
他摆摆手:“记下来,名字记下来。”
再往前走,到了军械库。
库门敞着,几个老兵正搬着一箱锈迹斑斑的鸟铳往车上装,说是 “运去熔了铸犁”。
徐光启拦住问:“这些铳不能用了?”
老兵叹道:“大人您看,这枪管都锈穿了,装了药也打不响。库房里好的鸟铳没几杆,都被上官拿去送礼了 —— 听说兵部侍郎家的公子,拿鸟铳当猎枪使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