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余热尚未散尽,九月便裹挟着崭新的课本章页和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初三,这个在无数中学生生涯中带有分水岭意义的学年,正式拉开了序幕。
教室从二楼搬到了顶楼,象征着身份的改变。课程表变得密集,新增的化学课带着奇妙的符号和反应方程式,物理、数学的难度陡然提升,就连语文的古文篇幅也长了,要求理解的深度也增加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日益加剧的紧迫感。同学们课间的嬉闹声少了,讨论题目的声音多了起来。
林栋静静地坐在这间略显陌生的教室里,然而他的心境却异常平静,仿佛周围的喧嚣都与他无关。这个暑假对他来说,是一段充满磨砺和成长的时光。
在图书馆里,他埋头苦读,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着养分。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如同一个个小精灵,在他的脑海里跳跃、舞动,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在修理棚里,他挥洒着汗水,与各种工具和零件打交道。每一次的敲打、拧紧,都是他对技艺的磨练,也是他对耐心和毅力的考验。
还有薛老爷子的拳架下,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淬炼。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蕴含着老爷子的智慧和经验。在老爷子的指导下,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意志也越发坚韧。
这些经历,就像一场场暴风雨,将他内心因重生而产生的躁动渐渐平息。如今的他,已经将那份浮躁转化为一种内敛的锋芒,不再轻易显露。
他的臂膀线条比以前更加结实,肌肉微微隆起,透露出一种力量感。而他的眼神,也变得更加沉稳,犹如深潭一般,让人难以窥视其内心的波澜。
此刻的林栋,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却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身上既有着少年的朝气,又有着历经世事的成熟。这种独特的气度,使得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比谁都清楚这一年意味着什么。上一世,他就是在这个关口逐渐掉队,最终虽然勉强考上了四中(一所普通高中),却已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了下乘,导致高考时只拿了四百出头,堪堪挤进一所不入流的大专,最终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那份碌碌无为的遗憾和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无力感,是他重生以来最深切的痛楚,也是最强大的驱动力。
上天既然给了重活一世的机会,他岂能再重蹈覆辙?初二期末那个班级第二、年级第九的成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
目标清晰而明确:不再是四中,而是全市顶尖的重点高中——市一中。不仅要去,还要以足够优异的成绩进去,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三年后的高考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他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没有写任何豪言壮语,只是用工整的字体列出了一个详细的计划表:
1. 巩固与超越:稳固班级前二、年级前十的地位,并向班级第一和年级前五发起冲击。
2. 吃透新课程:初三新课难度加大,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化学和加深的物理、数学。
3. 精炼错题:建立各科错题本,不仅记录错题,更分析错误原因和知识漏洞,定期回顾。
4. 体能保障:雷打不动的晨练,保持充沛精力,磨砺意志。
5. 适度帮扶:修理铺的活,只在周末和必要时候帮忙,学业为重。
计划简单,却需要极致的执行力和毅力。
开学第一周的化学课,老师是个风趣的中年人,第一节课就做了个“魔棒点灯”的有趣实验,引起了全班惊呼。林栋也看得入神,但课后,他立刻借来笔记,将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工整地抄录下来,并去找了初中化学的入门教材,开始系统翻阅。他知道,兴趣只是开始,背后的逻辑和记忆才是关键。
数学课的二次函数和物理课的力学部分难度加大,不少同学听得眉头紧锁。林栋却听得格外认真,他发现自己暑假的预习发挥了巨大作用。老师提出的问题,他往往能第一时间反应出思路。但他刻意控制着不抢答,只是在自己笔记本上飞快地演算,将多种解法一一罗列、比较。他展现出的实力,已然稳居班级最顶尖的水平,与吴小燕形成了良性竞争和互动。
课间,吴小燕拿着一道力学综合题过来找他讨论,题目涉及了摩擦力、受力分析和运动学结合。 “我总觉得少了个力,但找不到。”吴小燕蹙着眉。 林栋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拿起尺子在草稿纸上画起详细的受力分析图:“你看,这里,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静摩擦力的方向……”他一步步引导,直到吴小燕自己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我忽略了运动趋势这个前提!”她眼睛一亮,看向林栋,“你理解得真透彻。” “一起琢磨才能发现细节。”林栋笑了笑。这种高质量的讨论,对他自己也是极好的巩固。同学们对此也早已习以为常,将他们两人视为班级学术上的“双子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