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一号”论文引发的海啸,在国际学术界持续翻涌。最初的震惊过后,是更为深入和持久的讨论与发酵。权威期刊的编辑们开始主动联系,邀请提交正式论文;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表示“值得严肃对待”;年轻的研究生们则兴奋地将其视为新的研究方向。当然,质疑之声从未断绝,要求公布更原始数据、质疑实验误差分析、提出各种替代性解释的论文也开始出现。星火科技成立的学术联络小组忙得焦头烂额,筛选着海量的邮件,安排着有价值的学术交流,同时礼貌地抵挡那些纯粹出于挑衅或打探的询问。
何月山作为风暴眼的核心,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与低调。他谢绝了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媒体的专访请求和重量级学术会议的 keynote 演讲邀请,将对外沟通阐释的工作更多地交给了团队里那些同样优秀、且更善于表达的科学家。他自己则像一名潜入深海的潜水员,将外界的喧嚣隔绝于水面之上,一头扎进了对那个“异常能量盈余现象”更幽深、更危险也更迷人的研究之中。
那个微小的、持续的能量信号,如同宇宙深空中传来的神秘脉冲,牢牢吸引着他所有的智力与好奇心。他组建了一个规模极小、堪称“密室”的精锐攻关小组,成员个个都是领域内的大脑,并且签署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时间失去了意义,只有一遍遍重复的实验、海量的数据分析和天书般的理论推导。
【技术推演(中级)】被频繁使用,系统积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这项能力不断将他引向几个极其深奥且高度交叉的研究前沿:它似乎与高能粒子在特殊磁场位形下的行为有关,又仿佛牵扯到量子电动力学中真空涨落的某些极端表现,甚至隐隐指向了量子场论中一些尚未被实验验证的、高度猜测性的理论延伸。每一条路径都足以让一个顶尖物理学家耗费毕生精力。
他们进入了真正的科研无人区。现有的聚变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框架似乎在这里出现了裂痕,无法完美地包裹和解释观测到的数据。何月山感觉自己正带领着团队,在一片迷雾中艰难地绘制着地图,每一次向前迈出一步,都可能发现新大陆,也可能坠入深渊。这种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第一个吃螃蟹”所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即便拥有【精神力恢复】这项技能,他也时常在深夜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那是一种源于认知极限的眩晕感。他常常在团队成员离开后,独自一人留在空旷而寂静的实验室里,对着满屏闪烁的公式和扭曲的数据曲线发呆,试图从混乱中捕捉那一丝灵光。
就在这时,唐茹的身影,越来越多地、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他的身边。
她并非“炎黄一号”核心团队的成员,作为恒远电子的技术总监和星火科技在关键元器件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她经常需要来星火协调项目进度、讨论技术细节。但她似乎总能精准地把握何月山的工作节奏,“恰好”在他最疲惫、最需要从那个超高强度的思维世界中短暂抽离的时刻出现。
她的到来从不带有任何侵略性。有时,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将一杯温度恰到好处的咖啡放在他手边触手可及又不会被打翻的地方——不加糖,只加一点奶,正是他偏好且能提神的口味。有时,是在他短暂休息的间隙,递上一份简洁扼要、却直击要害的恒远-星火合作项目进展报告,用最高效的方式帮他处理掉那些必要的商务决策,免去他的后顾之忧。有时,她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静地坐在实验室角落那张并不起眼的椅子上,手里或许拿着一份行业报告随意翻看,等他偶尔从屏幕前抬起头,揉着酸涩的眼睛时,能恰好接上她递来的一个理解、支持且带着些许鼓励的微笑。
她没有试图闯入那个由复杂公式和精密设备构成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理解的核心世界,也没有用苍白无力的言语去安慰什么“别太累”。她只是用这种细致入微的、不着痕迹的方式,默默地传递着一个信息:他并非一座孤岛,他的坚持有人看见,有人理解,有人在乎。
何月山起初全身心沉浸在物理谜团之中,对此并未刻意察觉,只是本能地感到一种便利和舒适。但渐渐地,他开始下意识地期待这种安静的陪伴。在那令人窒息的研究间隙,偶尔从令人头疼的数据中抬起头,看到那个安静而专注的身影,内心某个紧绷的角落会莫名地松弛下来,感到一丝难得的平静和踏实。她的存在,像是一道柔和的屏障,暂时隔开了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的焦灼。
一次深夜,攻关再次陷入了僵局。一个根据新想法推导出的关键方程,其计算结果始终与实验数据存在一个无法忽略的偏差。团队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修正,却毫无进展。何月山烦躁地揉着太阳穴,感到一阵阵头痛欲裂,思维的隧道似乎被彻底堵死,【技术推演】也仿佛进入了冷却期,无法提供新的路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