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当沈啸天的指尖终于触碰到“昆仑胎”冰墓边缘那冰冷刺骨的岩壁时,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几乎要将他淹没。他稳住呼吸,手臂用力,将身体最后一段距离撑上去,随即转身,向仍站在最后一段冰桥上的李婉晴伸出手。
李婉晴没有矫情,冰凉的手指搭上他温热的手掌,借力一跃,也踏上了这处相对安全的平台。两人站在冰墓的入口处,回望来时路,那三条蜿蜒脆弱的冰桥静静地横亘在深渊之上,仿佛刚才那步步惊心的历程只是一场幻觉。但体内尚未平息的肾上腺素和几乎冻僵的肢体,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现实的残酷。
“昆仑胎”内部比从外部看起来更加奇诡。整个空间仿佛是由一块巨大的万年寒冰掏空雕琢而成,四壁光滑,泛着幽蓝的光泽,光线不知从何而来,均匀地弥漫在空气中,将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朦胧而冰冷的辉光里。温度比冰桥上更低,呵气成冰,连声音似乎都被这极致的寒冷吸收,显得异常沉闷。
冰墓中央,是一个隆起的冰台,台上静静躺着一具尸身。尸身保存得极其完好,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他身着繁复的东夏服饰,以某种未知的黑色兽皮和暗色丝线织就,上面绣着难以理解的怪异纹路,在幽光下隐隐流动。尸身的面容干瘪但轮廓清晰,看不出年龄,带着一种亘古的宁静与威严。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交叉置于胸前的手中,紧握着一卷非纸非帛、闪烁着微弱金属光泽的卷轴。那卷轴的材质似玉非玉,似金非金,上面隐约可见细密如蚁的刻痕。
“目标确认。”李婉晴低语,她的目光瞬间锁定了那卷轴,但身体却站在原地未动,数据分析仪虽然大部分功能失灵,但基础的近距离扫描仍在艰难工作,“高纯度信息载体。能量反应与之前获取的碎片同源,但强度高出数个量级。”
沈啸天迈步欲前,却被李婉晴一把拉住。
“等等!”她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看尸身周围,还有冰台本身。”
沈啸天凝神细看,这才发现,以尸身和冰台为中心,周围一米的空气中,隐约可见极其细微的、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淡蓝色冰晶悬浮着,缓缓飘动。而冰台之下,并非实心,内部似乎嵌合着无数细密的、如同血管神经网络般的银色丝线,这些丝线一直延伸到四周的冰壁之中,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
“超低温冷凝场。”李婉晴快速分析着扫描到的微弱数据反馈,“维持着尸身与卷轴的不腐。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平衡系统。任何微小的热量扰动——比如我们的体温靠近,甚至是呼吸气流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都可能打破平衡,触发机制。”
她指向那些冰台下的银色丝线:“结构分析…类似记忆金属与液态冷凝剂的复合运用。一旦失衡,可能在瞬间释放超低温冲击,将闯入者彻底凝固,或者引发更剧烈的结构性崩塌,将这里的一切埋葬。”
沈啸天瞳孔微缩,缓缓收回了脚步。他环顾四周,冰墓内部浑然一体,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借力或者迂回的地方。想要取得卷轴,似乎必须直面这个致命的冷凝机关。
“有破解方法吗?”他沉声问道,目光落在李婉晴那专注而苍白的侧脸上。
李婉晴没有立刻回答,她绕着冰台边缘缓慢移动,尽可能在不引起能量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她的眼神锐利,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理解这个古老而精密的系统的运行逻辑。
“能量场的分布并不均匀… …”她喃喃自语,“在尸身左脚踝外侧下方,存在一个能量涡流,像是… …系统的一个微小的冗余设计或者是能量循环的节点,相对不稳定,但或许也是一个切入点。”
她停下脚步,看向沈啸天:“常规方法不行。我们需要在几乎不产生热量的情况下,远程触发那个节点,引发能量场的短暂局部紊乱,制造一个大约持续1.5到2秒的安全窗口。你必须在这个窗口内,拿到卷轴并退回安全距离。”
“如何触发?”
李婉晴从装备袋中,取出了那枚之前从伪装督查组成员身上搜出的、结构精密的金属纽扣。她小心地拆卸开,露出内部细微的零件和一小块似乎是高密度能量的结晶体。
“利用这个。调整其内部结构,制造一次极微弱的、定向的动能冲击。冲击本身几乎不产生热量,但其引发的能量场共振,足以在那个节点造成我们需要扰动。”她一边解释,一边用微型工具极其谨慎地操作着,动作轻柔得如同在雕刻豆腐,生怕稍一用力,这唯一的工具就会损坏,或者提前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沈啸天屏住呼吸,静静等待。冰墓内只剩下李婉晴操作时发出的、几乎微不可闻的声响,以及他自己逐渐加速的心跳声。
几分钟后,李婉晴抬起头,将改造好的纽扣装置放在一个特定的角度,对准了她计算出的那个能量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