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流学术界的铜墙铁壁迎面撞毁,南曦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困顿。白天,她强迫自己进行日常的观测任务,处理那些曾经让她充满热情的中性氢数据,但一切都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意义。同事们礼貌而疏远的姿态,李振邦教授那混合着担忧与失望的眼神,都像细密的针,不断刺穿着她的神经。夜晚,她则被困在公寓的孤岛里,与那些无法示人的数据、那些惊世骇俗的对比图为伴。它们既是她信念的基石,也是她痛苦的源泉。
自我怀疑如同潮水,在寂静中一次次涨潮,试图淹没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真的是某种未知的、极其巧合的系统误差,编织了这个巨大的、诱人深入的幻象?马克·索伦森那句“《X档案》的剧本”像一句恶毒的咒语,在她脑海中反复回响。她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几个月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长期处于高海拔环境、相对孤立的社会交往……这些是否真的构成了滋生“科学幻觉”的温床?
她甚至预约了基地的医务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生理和心理评估。结果一切正常,除了轻微的睡眠不足和因压力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偏高。“你需要放松,南博士,找点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医生温和的建议在她听来,更像是对她“不正常”状态的侧面印证。
就在她几乎要被这种内外交困的压力压垮,准备按照导师和同行的“建议”,暂时将那个“异常”封存,回归“正轨”时,一个微小的、近乎本能的反抗意识,在她内心深处萌芽。如果就此放弃,那她之前所有的坚持、那些不眠之夜、那种与世界真相擦肩而过的震撼感,又算什么?一场可笑的自我感动吗?
科学的精神,其核心不正是勇于挑战范式,敢于跟随证据,无论证据指向何方吗?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理论在最初提出时,何尝不是被视为异端邪说?
她不能放弃。至少,不能在没有穷尽所有可能的验证途径之前放弃。
但前路何在?期刊的大门已经关闭,同行的交流渠道几乎堵塞。她像一个手持藏宝图的水手,却找不到一艘愿意出海的船。
就在这时,她想起了自己那个秘密的“跨文明神话符号与宇宙学意向关联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构建,并非完全是她个人的突发奇想。在早期的文献爬梳过程中,她曾接触到一些游离于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之外的研究,一些试图用数学、物理学甚至信息论来重新解读古代神话和遗迹的尝试。这些研究大多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会议论文集,或者干脆就是以预印本或专着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往往被主流学界斥为“幻想考古学”或“伪科学史”。当时,她更多是抱着开阔眼界、兼收并蓄的态度将其作为参考资料收录,并未深究。但此刻,这些被遗忘在数据库角落的“边缘”文献,似乎成了黑暗中唯一可能的光源。
她重新打开了数据库的管理界面,调用了智能关联检索功能。这一次,她不再以具体的符号或波形作为查询条件,而是输入了一系列关键词:“神话物理学”、“考古天文学信息论”、“全球性超古代文明”、“神话的科技内核”、“非随机文化传播”……
算法开始在她收集的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边缘文献中穿梭。进度条缓慢移动,屏幕上快速闪过无数论文标题、书籍封面和摘要片段。大多数看起来都荒诞不经,充斥着各种缺乏证据支持的大胆假设和神秘主义倾向,让她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迅速黯淡下去。这无异于在垃圾堆里淘金。
就在她几乎要再次关闭界面时,一个检索结果吸引了她的目光。
论文标题:《神话作为高能物理事件的隐喻性记录:一种基于信息熵与波形分析的跨文化研究框架》。
作者:顾渊。
发表出处:《边缘科学评论》(一本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子,以发表争议性研究着称的在线期刊)。
发表时间:八年前。
吸引她的不是标题本身(类似标题的论文她见过不少),而是旁边自动生成的摘要预览中的几句话:
“……摒弃将神话视为纯粹文学或宗教产物的传统视角,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将核心神话叙事结构视为对特定、极端高能物理事件(如近地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等离子体宇宙现象等)的编码化、隐喻性描述。本文引入信息熵理论量化神话文本的结构复杂性,并尝试将特定神话意象(如‘天梯’、‘洪水’、‘神战’)与可能的物理过程(如定向能量束、全球性气候突变、高能粒子流)进行波形与能谱层面的模拟关联……初步模型显示,苏美尔、玛雅、印度及北欧神话体系中关于‘世界创立’与‘神灵战争’的描述,在去除文化修饰层后,其核心‘事件序列’在信息熵变化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且与模拟的特定高能宇宙事件波形存在显着统计相关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