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沈清辞精心设计的一步。她知道周巡在后勤管理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而且为人正直,正是她需要的人才。
两人就着帐内昏黄的灯火,从粮草运输聊到物资仓储,从士兵补给聊到成本控制,越聊越投机。周巡起初的戒备心渐渐放下,他发现沈清辞并非虚情假意,而是真的在为军队的后勤问题费心,而且她的一些见解独特新颖,让他也深受启发。
“沈校尉的这些想法,若能付诸实践,确实能让粮草损耗至少减少两成。”讨论到深夜,周巡由衷地感叹道。
沈清辞顺势提出:“既然周参军也觉得可行,不如我们一起做个试验?我可以在第七队的物资运输中,率先试行你的新方案。”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提议。周巡得到了一个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而第七队则能切实提高后勤效率,减少损耗。
类似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上演。沈清辞以各种方式,不动声色地接近那些被边缘化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 她向因直言敢谏而被贬为文书的老参军秦怀请教兵法韬略。
- 她与因痴迷于研究新奇武器而被同僚嘲笑的匠作监匠人探讨装备改良。
- 她甚至暗中资助了几个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的年轻军官,为他们提供书籍和笔墨。
所有这些行动,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沈清辞从不张扬,总是以请教、合作或单纯关心的名义与他们交往。她会分享自己的酒肉,关心他们的家人近况,记住每个人的困难和需求。
赵大对此颇为不解,私下里问她:“校尉,您为何对这些‘小人物’如此上心,甚至不惜屈尊降贵?”
沈清辞只是淡淡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军营:“莫欺少年穷,莫轻失意人。今日的小人物,未必就不能成为明日的栋梁之才。”
她的远见,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一个月后,蛮族部落突然发动夜袭,目标直指营地西侧的粮仓。由于事发仓促,守军毫无防备,粮仓外围的防线瞬间被突破,眼看就要失守。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负责西侧防御的低级军官孙铭,率领手下几十名士兵拼死抵抗。他们依托临时构筑的工事,运用灵活的战术,硬是将蛮族的攻势挡了回去,为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当陈启明率领援军赶到时,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孙铭部队使用的防御阵型和战术配合,竟然与第七队平日训练的方法如出一辙。
战斗结束后,陈启明在全军大会上特别表扬了孙铭的英勇和机智。而在众人散去后,孙铭特意找到了沈清辞,神色恭敬而感激。
“多谢校尉平日的指点和栽培。”孙铭深深一揖,“若不是跟着校尉学习了那些防御战术,今日这粮仓,恐怕就真的守不住了。”
沈清辞连忙扶起他,语气温和:“这都是你和弟兄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但她心中清楚,这是她暗中布局的第一步,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更让她惊喜的是,几天后,林墨带着一本厚厚的手册来找她。
“校尉,这是根据您的建议,结合我这些年的行医经验整理出来的战地急救手册。”林墨将手册递到沈清辞手中,脸上带着几分兴奋,“我已经挑选了第七队的十名士兵,亲自培训他们基本的急救技能。另外……”他压低声音,神秘地说,“我还联络了其他部队的几位志同道合的医官,他们都对这本手册很感兴趣,希望能推广开来。”
沈清辞翻开手册,只见里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常见战伤的处理方法,还有清晰的草药插图和剂量说明,内容详实,通俗易懂,远超当时军营中流传的普通医书。
“做得非常好。”她赞许地看着林墨,“不过,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我们先在第七队内部试行,等效果确凿了,再慢慢向其他部队推广。”
林墨心领神会地点点头。
与此同时,周巡的新运输方案在第七队的物资运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粮草的损耗率大幅下降,运输时间缩短了近一半,负责运输的士兵们也减轻了不少体力负担。
其他部队的军官们看在眼里,纷纷前来打听第七队的“秘诀”,周巡的名字也开始在边军的后勤系统中小有名气。
沈清辞的暗中布局,就像在棋盘上悄然落子,看似分散,实则环环相扣,彼此呼应。她不搞拉帮结派的小动作,而是通过共同的理想和相互的尊重,将这些身怀绝技的人才凝聚在自己身边。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沈清辞正在军帐中处理公务,帐外传来通报,说是老参军秦怀求见。
秦怀年过半百,在边军服役已有三十年,曾官至中郎将,因得罪了军中权贵而被贬为一名普通文书,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往。
“沈校尉的所作所为,老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秦怀须发皆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他开门见山,“你网罗的这些人才,确实都是被埋没的明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