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辞的凯旋在边军中引发了持续的热议,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荣誉与赞赏,还有潜藏在暗处的嫉妒与敌意。就在她开始整编新扩充的第七旗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调令送到了李啸天的案头。
“什么?萧景琰要调来北境?”李啸天看着兵部文书,眉头紧锁。
参军低声道:“将军,萧家是太子妃的娘家,萧景琰又是三皇子的表亲,这个任命恐怕...”
李啸天重重拍案:“朝中那些人,就知道往边军塞自己人!一个毫无战功的纨绔子弟,来了就要做副将?”
然而兵部文书措辞强硬,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三日后,萧景琰在一队精锐护卫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边军大营。
这位新上任的副将年约二十五六,面容俊美却带着几分阴柔,举手投足间尽显世家子弟的傲气。他骑着纯白的西域宝马,身着银光闪闪的明光铠,与边军将士朴素的装束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将军,久仰大名。”萧景琰下马行礼,姿态优雅却难掩倨傲。
李啸天面无表情地还礼:“萧副将远道而来,辛苦了。”
萧景琰的目光在迎接的将领中扫过,最后定格在沈清辞身上:“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沈校尉吧?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他的语气带着刻意的赞赏,但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光。沈清辞心中一凛,知道来者不善。
“萧副将过奖了。”她谨慎地回答。
当日的接风宴上,萧景琰的表现更是耐人寻味。他不仅对沈清辞的功绩如数家珍,还多次举杯向她敬酒,表现得极为热情。
然而宴会结束后,萧景琰立即展现出了他的真实意图。他以熟悉军务为名,调阅了所有关于第七旗的档案,特别是沈清辞指挥的几次战斗记录。
“沈校尉的战术颇为独特啊。”第二天一早,萧景琰就来到第七旗驻地,“不知可否赐教?”
沈清辞知道这是试探,从容应答:“末将只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谈不上什么独特战术。”
萧景琰微微一笑,指着校场上正在训练的士兵:“我观贵部训练方法与众不同,重团队而轻个人,这是何道理?”
“战场上个人勇武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往往是整体配合。”沈清辞解释,“简单动作配合默契,反而能发挥更大威力。”
“有趣。”萧景琰眼中闪过精光,“不过本将以为,真正的精锐还是应该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我们萧家的亲卫,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这话中带刺,明显是在质疑第七旗的训练方法。周围的军官都面露不忿,但沈清辞却面色不变:
“萧副将说得是。不同的部队有不同的特点,适合的战术自然也不同。”
萧景琰见她应对得体,也不再多言,转而视察起营区的防御工事。他看似随意地指出几处“不足”,实则都在暗示沈清辞的布防存在漏洞。
“沈校尉年轻有为,但经验终究有限。”萧景琰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尽可来请教本将。”
送走萧景琰后,赵大忍不住抱怨:“什么东西!一来就指手画脚!”
李顺比较冷静:“他是故意来找茬的。看来京城那边有人坐不住了。”
沈清辞沉默不语。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对手来得这么快,而且背景如此深厚。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里,萧景琰开始在各个场合打压沈清辞的影响力。他在军事会议上质疑第七旗的作战能力,在后勤分配上刻意刁难,甚至还暗中拉拢其他军官,试图孤立沈清辞。
最让沈清辞担忧的是,萧景琰似乎对她的来历产生了兴趣。他多次向不同的人打听沈清辞的出身背景,甚至派人去京城调查。
“校尉,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孙铭忧心忡忡地说,“萧景琰明显是冲着您来的。”
沈清辞站在军帐中,望着墙上新绘制的北境地图。地图上标注着各部蛮族的动向,以及边军各部的防区。萧景琰的到来,就像在这张复杂的局势图上又添了一笔变数。
“传令,所有什长以上军官,即刻到议事帐集合。”她突然下令。
在议事帐中,沈清辞面对着她一手培养起来的军官团队,神色严肃:
“诸位,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萧副将的到来,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考验,也是对第七旗全体的考验。”
她展开一张特制的表格,这是她根据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结合当前形势制作的评估图:
“我们的优势:战斗力强,士气高昂,将军信任。”
“劣势:根基尚浅,引人嫉妒,来历存疑。”
“机会:边境未靖,急需人才,战功可立。”
“威胁:朝中倾轧,内部分化,身份危机。”
军官们看着这张条理清晰的分析图,无不叹服。这种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所以,我们要做四件事。”沈清辞继续道,“第一,继续提升战力,用实力说话;第二,团结可信盟友,扩大支持基础;第三,争取更多战功,巩固地位;第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