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花坊的晨露还沾在晚香玉的花瓣上,苏晚正将沈兰留下的水袖小心收进樟木盒,指尖的淡白光突然泛起一阵规律的震颤——不是以往杂乱的情绪波动,而是带着清晰指向性的灵脉信号,像有人在远处用特定频率轻轻叩击她的感知。她抬头望向巷口,恰好看到陈砚骑着电动车驶来,车筐里的旧罗盘正朝着花坊方向,泛着与她感知同频的绿光。
“刚接到林晓的消息,旧小区出现‘会移动的旧照片’传闻。”陈砚停稳车,从背包里掏出打印纸,上面是居民拍摄的模糊照片:泛黄的老照片里,一对穿民国服饰的男女站在老槐树下,而照片的背景,竟与现实中旧小区的场景完全重合,“有居民说,每天凌晨三点,这张照片会在小区不同楼道口出现,早上再看又消失了,已经连续出现三天。”
苏晚接过打印纸,指尖刚触到纸面,感知里瞬间涌入一股温和的“思念”情绪,没有黑气缠绕,却带着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是善影的执念。”她轻声说,目光落在照片里女子的发簪上——那款式与奶奶旧笔记里记载的民国时期“栀花纹簪”一模一样,“照片里的人,可能与柳静先生时期的灵脉守护有关,他们的执念应该是‘让某个人看到这张照片’。”
陈砚没有追问苏晚如何得出结论,而是自然地掏出灵脉地图,在旧小区的位置圈出标记:“林晓查到,这个小区是在民国时期‘栀花私塾’的旧址上建成的,照片里的老槐树,就是当年私塾门口的那棵。我们先去小区走访居民,收集更多关于照片出现的细节,再结合私塾的历史资料排查。”
苏晚点头,转身从花架上取下一盆开得正盛的双生栀子:“双生栀子的气息能安抚善影情绪,带上它或许能让照片里的残影更愿意传递信息。”她的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犹豫,仿佛早已知道陈砚接下来会安排走访计划。
两人赶到旧小区时,晨光刚漫过红砖楼房的屋顶。小区里的老住户听说他们来调查“移动照片”,纷纷围过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住在3号楼的王奶奶拉着苏晚的手,语气激动:“我前天凌晨起夜,就看到照片贴在单元门口,那上面的女人,跟我婆婆年轻时的样子一模一样!我想拿下来仔细看,刚碰到就消失了!”
陈砚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下关键信息:“照片出现的时间都是凌晨三点?出现的位置有规律吗?比如都在楼道口、老槐树下这些地方?”他的问题精准地抓住了调查重点,而苏晚则在一旁静静倾听,指尖的淡白光轻轻贴近王奶奶的手腕,感知里捕捉到王奶奶婆婆的灵脉残留——与照片里女子的气息完全一致。
“照片出现的位置,都在当年私塾的灵脉节点上。”苏晚适时开口,指着灵脉地图上的标记,“3号楼单元门口、老槐树下、小区西墙角,这三个位置正好对应私塾时期的‘护灵三角阵’,照片选择在这些地方出现,是想通过灵脉节点放大执念信号,让特定的人感知到。”
陈砚抬头看向苏晚,眼神里没有惊讶,反而带着一丝“果然如此”的默契。他立刻补充道:“那我们可以在这三个位置布置灵脉监测仪,凌晨三点记录灵脉波动,同时调取小区的监控,看看照片出现时是否有残影活动的痕迹。”
接下来的准备工作里,两人的配合愈发流畅。陈砚负责安装监测仪、协调物业调取监控,苏晚则带着双生栀子,在三个灵脉节点处轻轻擦拭,用花香安抚潜藏的残影情绪。当陈砚在老槐树下固定监测仪时,苏晚恰好递过一把螺丝刀——正是他需要用来拧紧螺丝的型号;而当苏晚在西墙角感知灵脉时,陈砚也适时递来灵脉探测符,帮她记录波动数据。
“以前调查异闻,都是我一个人查资料、跑现场,经常漏掉细节。”陈砚看着苏晚认真记录数据的侧脸,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现在有你一起,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灵脉线索,都能及时捕捉到。”
苏晚的笔尖顿了顿,指尖的淡白光泛起微弱的波动:“我以前帮残影完成心愿,总因为找不到关键线索走很多弯路。你梳理逻辑、搜集资料的能力,正好能帮我更快定位残影的执念核心。”她没有抬头,却准确捕捉到陈砚语气里的真诚,这份无需言说的理解,像温水漫过心底。
夜幕降临,两人在小区物业办公室等待凌晨三点的到来。监控屏幕上,三个灵脉节点的画面清晰可见,监测仪的数据曲线在缓慢波动。陈砚翻看着林晓发来的“栀花私塾历史资料”,苏晚则在一旁整理白天收集的居民证词,偶尔抬头交流几句,无需过多解释,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私塾在民国三十一年遭遇火灾,大部分资料被毁,只留下零星记录,提到‘沈氏夫妇守护私塾灵脉,火灾后失踪’。”陈砚指着资料里的记载,“照片里的男女,很可能就是沈氏夫妇,他们的执念或许与私塾火灾的真相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