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蒙德学院在经历了理念之争的洗礼和实战检验的辉煌胜利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星轨-林杨体系」已然成为学院不可动摇的根基,工坊的机器日夜轰鸣,为学院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与声望,低年级学员们在标准化的指引下稳步前行,曾经的对立与隔阂似乎在共同的成果面前逐渐消融。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一场更为深邃、更为根本的革命,正在研究所最核心的密室内悄然酝酿。
林可站在全新的“微观魔力观测实验室”中央,四周是冰冷而精密的魔法器械与闪烁不定的符文阵列,它们取代了传统的羊皮纸与水晶球,构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研空间。她的面前,悬浮着数十面魔法光屏,上面流淌着瀑布般的复杂数据和不断变化的几何模型。然而,她的眉头却微微蹙起,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发出规律的轻响。
“遇到了瓶颈?”杨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端着一杯特制的安神花茶,轻轻放在控制台边缘。她无需查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仅从林可周身生命韵律的细微紧绷,便能感知到挚友内心的困扰。
林可没有回头,目光依旧锁定在光屏上一条异常波动的曲线上:“我们在宏观和介观层面的模型已经相当完善,标准化施法、优化路径、甚至通往架构境、统御境的道路都已铺就。但当我们试图深入‘真理境’的领域,或者说,当我们试图真正理解魔法现象在最底层是如何运作时,现有的‘连续能量流’模型开始显得力不从心。”
她调出了几个实验记录片段:“看这里,精准记录的‘法术瞬时生效’过程,能量并非如水流般‘流’向目标,而是在构建完成的刹那,几乎同时出现在作用点。还有这里,对预言系法术的监测显示,其在干涉未来可能性时,本身就会导致概率云的……用我们世界的术语来说,是‘坍缩’。更不用说一些古老记载中提到的‘分身术’、‘心灵感应’等涉及空间非定域性或意识直接交互的现象,用传统的能量模型完全无法解释。”
杨华静静地听着,感受着林可话语中那份对未知的执着与轻微的挫败感。她沉吟片刻,轻声说道:“在我的调和感知中,魔力确实并非单纯的‘能量’。它更像是一种……承载着‘信息’与‘可能性’的基底。当我深度冥想时,偶尔能‘听’到万物背后,似乎存在一片浩瀚无边的‘海洋’,所有事物的状态、过去、乃至未来的某种倾向,都以一种难以言喻的方式在其中沉浮、关联。”
林可猛地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信息?可能性?关联?杨华,你提到的这些概念,与我们世界物理学中最神秘、最前沿的量子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她像是抓住了一道至关重要的灵感,快步走到主控台前,双手飞快地舞动起来,调取着尘封在异界知识库中的资料。
“量子……一种物理量的最小不可分割单位。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同时具备波动和粒子的特性。量子纠缠……两个纠缠粒子无论相隔多远,都能瞬间影响彼此……”林可喃喃自语,越说眼睛越亮,“如果……如果魔力也存在类似的微观结构,如果魔法现象的本质是魔力量子态的表现与操控……”
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假设在她脑海中成形。她立刻召集了研究所的核心团队,包括已经全身心投入新体系研究的卡尔文,以及莉莉丝、安德烈等一批思维敏锐的年轻研究员。
会议上,当林可提出“魔力量子假说”时,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量……量子?林可女士,您是说,那无所不在、构成法术基础的魔力,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魔力单元’构成的?而且这些单元还像个小精灵一样,既在这里又在那里,直到我们‘看’它一眼才决定出现在哪里?”一位年轻研究员结结巴巴地表达着自己的难以置信。
卡尔文**师则陷入了深思,他抚摸着下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波动性?纠缠?这……这简直颠覆了延续数千年的魔法基石——连续介质论。但是……”他回想起自己尝试理解法术瞬发和预言术时遇到的困境,又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模型确实存在无法自洽的漏洞。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埃尔斯顿**师虽然已经公开支持改革,但听到这个假设时,脸上依然露出了本能般的抗拒:“荒谬!魔力是流淌于天地间的伟大河流,是元素与规则的共鸣!岂能将其降格为……为微小颗粒的随机舞蹈?这简直是对魔法之美的又一次亵渎!”不过,他的反对声比起以往已经微弱了许多,更多的是出于学术惯性的质疑。
“假设是否荒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林可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如果我们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观察到魔力表现出量子特性,那么这不仅不是亵渎,反而是对魔法之美更深层次的揭示——一种建立在严格数学规律和概率法则上的、更为精妙和宏伟的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