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林可随手在虚空中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标准人体经脉模型,并将《引气诀》的行功路线以光流形式标注其上。光流在某些节点明显变得迟滞、黯淡,甚至产生回旋,清晰地将功法的缺陷可视化。
她甚至模拟了不同“灵根”资质者的能量吸收情况。在她构建的模型中,所谓的“天灵根”,不过是其对应属性灵气的“能量接收通道”更宽阔、顺畅,阻抗更低;“伪灵根”则是多条通道并存但都狭窄,且相互干扰严重;而凡人,并非没有通道,而是这些通道大多处于未激活的“休眠”状态,或被后天杂质堵塞。
“所谓的‘灵根决定论’,本质是生命个体‘能量接口’的先天带宽、阻抗与兼容性问题。”林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更像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非不可逾越的天堑。理论上,通过物理疏导、能量刺激和信息共鸣,是可以进行改善甚至重塑的。”
理论框架的初步建立,让林可和杨华对此界的修行体系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但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和指导,而实践需要工具。对于能徒手编译规则、共鸣万物信息的“真理探索者”而言,缺乏现成工具从来不是障碍。
林可的目光扫过祠堂。坍塌墙体散落的普通青石,断裂房梁留下的木材,以及那几枚作为样本的下品灵石,便是她所有的材料。
“材料性能参数已录入,物理强度低下,能量传导性一般,但分子结构稳定,足以验证原理并制造初级工具。”她平静地宣布,仿佛眼前不是一堆废墟残骸,而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
下一刻,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
没有炉火,没有风箱,没有锤凿锻造的叮当声。只有林可那强大而精密的念力,如同无形的手臂和最锋利的刻刀,开始操控那些材料。
青石碎块凌空飞起,在半空中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粉碎、提纯、再凝聚。石粉如同拥有生命般流动,自行勾勒、堆叠,形成一个个具有复杂分形结构和微观孔洞的蜂巢状晶格单元,这些结构是林可计算出的、能最大化表面积和能量谐振效率的形态。
木材则被分解成最基础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念力操控下,如同织布般被重新编织,嵌入到青石晶格的特定位置,形成承载和疏导能量的基底回路。木材本身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结构,在林可的微操下,其分子排列被调整到最优取向,以提升其能量传导性。
杨华也在此时出手。他的调和之力并非用于物质的塑形,而是用于更深层次的“赋能”与“调和”。那翠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光晕,如同温暖的泉水,流过每一个正在成型的部件。这光晕并非强行改变物质的物理属性,而是渗透到其微观层面,抚平材料内部的应力缺陷,优化粒子排列秩序,使其物理性能无限接近当前材料的理论极限。更重要的是,杨华的调和之力,在这些材料中留下了一种独特的、稳定的“生命信息印记”,这种印记使得成品能与外界的天地灵气产生一种自然而和谐的共鸣,而非简单的能量掠夺。
这个过程,若是被任何一名本地修士看到,恐怕会当场道心崩溃,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他们对“炼器”的认知。这不再是技艺,而是近乎于“创物”的神迹!
角落里,那个被废除修为、萎靡不振的黑煞宗俘虏,此刻已经完全看傻了。他张着嘴,喉咙里发出意义不明的咯咯声,眼中充满了无法理解的恐惧。他无法理解这是什麽手段,但他本能地感觉到,这比杀了他还要可怕千万倍。
大约一个时辰后,所有的光芒和内敛的能量波动缓缓平息。
祠堂中央的桌子上,出现了一件奇特的造物。
它的主体是一个巴掌大小、由无数细微青石晶格构成的半球体,外观呈现出一种深灰色,细腻而富有几何美感,宛如一个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半球体表面,镶嵌着三枚被重新切割、表面刻录了肉眼难以分辨的微观能量纹路的下品灵石,它们不仅提供能源,更作为灵气属性的参照基准。透过半透明的晶格,隐约可见内部由木质纤维构成的、散发着微光的能量回路,如同精密的神经网络。在半球体的正上方,悬浮着一片薄如蝉翼、完全由纯净灵气能量凝聚而成的透明“光屏”,光屏上没有任何内容,却散发着柔和的白光。
林可伸出手指,在那透明光屏上轻轻一点。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仿佛能直抵灵魂深处的震鸣响起。半球体表面的三枚灵石骤然亮起柔和而稳定的光芒,内部的能量回路被瞬间激活,那些蜂巢状的晶格结构开始如同活物呼吸般,极其微弱的律动起来。霎时间,祠堂内,乃至祠堂外小范围内的灵气,仿佛受到了无形而有序的牵引,开始缓慢而稳定地向这个小小的装置汇聚,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肉眼不可见、但感知中十分清晰的灵气漩涡。
与此同时,那片悬浮的光屏上,开始浮现出清晰而复杂的图像与数据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