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自治领的建立,如同一块投入古井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周边的生态。每日,通往清河村的路途上都熙熙攘攘,怀揣着各种心思的人们涌入这片新兴之地。学宫外围,一个自发形成的坊市已初具规模,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活力。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林可和杨华思考的,是更为根基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系、并向外辐射影响力的体系。在此界,丹药,作为修行者不可或缺的资粮,其生产与流通体系,无疑是传统格局中最坚固、利润最丰厚的堡垒之一。攻破它,意义非凡。
这一日,中央讲堂被临时改造成了充满未来感的实验室。长桌上,琳琅满目地摆放着数十种常见丹药,从最基础的“辟谷丹”、“回气丹”,到稍显珍贵的“疗伤散”、“解毒丸”,甚至还有几枚作为样本、丹纹略显驳杂的“筑基丹”。空气中混杂着各种药草的气味,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闪烁着符文光芒的探测设备和悬浮的光屏。
数十名经过严格选拔、在逻辑思维与精细操作上表现卓越的学员,屏息凝神地坐在台下。他们知道,今天将见证的,可能是一场颠覆他们,乃至颠覆整个修真界认知的变革。
林可立于讲台前,身后光屏上,一枚普通的辟谷丹被无限放大,其内部结构以能量流和物质点的形式清晰呈现。
“丹药。”林可清冷的声音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解剖课”,“在传统认知中,是丹师以神魂沟通天地,以丹火淬炼精华,蕴含莫测‘丹韵’与‘灵性’的造物。其成败系于丹师一念之间,火候存乎一心之感,过程玄奥难言,结果波动难测。”
台下,一些曾接触过炼丹、或对此道心怀敬畏的学员不禁点头,这正是丹道之难,也是丹师地位尊崇的原因。
“但以真理视角观之,”林可话音一转,光屏上的丹药结构瞬间爆散,化作无数色彩各异、代表着不同化学成分与能量属性的光点,如同宇宙星辰般按规律运行,“丹药,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物质集合,在受控能量场中,经历一系列预设化学反应后,得到的具有特定生理及能量效应的复合产物。”
她的话语,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冰冷,将笼罩在丹道之上的神秘面纱无情剖开。
“所谓‘药性’,是这些成分及其反应产物,与生命体能量场、信息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可观测、可量化的效应。”
“所谓‘丹纹’,是能量流与物质在微观层面结晶、排列形成的,符合材料力学与能量分布规律的结构性特征,其美观程度与药效无必然联系,更多是能量控制精度的副产品。”
“所谓‘火候’,是对反应温度、压力、时间及能量输入功率等物理参数的模糊统称。”
一连串的定义,彻底将丹术从“玄学”的范畴,拉入了“科学”的领域。
“现在,进行实例解析。目标:辟谷丹。”林可下达指令,旁边那台经过多次升级、集成了质谱分析、能量探测、微观成像等功能的“物质能量综合分析仪”开始工作。数道不同性质的能量束流精准地扫描着样品丹。
“成分分析完成。”光屏上瞬间列出详尽的列表:
【主成分:玉髓米淀粉(能量供给基质,占比64.8%),凝露草萃取物(提供生命活性因子及水分,占比21.2%),微晶土灵石粉(结构稳定剂,促进灵力缓释,占比4.9%)】
【杂质及无效成分:三种未知植物胶质(占比7.1%,影响吸收效率),微量重金属及灰分(占比2.0%,长期服用有积累毒性)】
“看,”林可指向杂质项,“传统丹法无法有效分离这些无用甚至有害的成分,它们不仅拉低了有效成分占比,更增加了服用者的代谢负担。这也是低阶修士长期服用劣质丹药,容易根基不稳的原因之一。”
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许多学员还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曾经视若珍宝的丹药,竟然含有这么多“垃圾”!
“接下来,建立化学反应模型。”林可的手指在虚空中划出残影,光屏上开始动态模拟玉髓米淀粉的糊化、凝露草活性因子的激活、以及与土灵石粉的复合稳定过程。无数条反应路径、活化能阈值、最佳反应温度压力区间、副产物生成曲线……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呈现并优化。
“模拟结论:传统‘文火三日,武火一转’的炼制方法,温度控制极其粗糙,压力不可控,导致有效成分转化率仅为48.7%,并必然产生至少五种计划外副产物(即杂质)。能量利用率低于20%。”
“优化方案:采用恒温恒压密闭反应环境。精确控制温度在215±0.5摄氏度,压力在1.3个标准大气压。在此条件下,理论转化率可达98.5%,几乎无副产物,能耗降低75%。”
48.7% 对比 98.5%!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