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迹象,是从屋檐滴落的雪水开始的。
第一滴雪水砸在青石板上,碎成一朵微不可见的水花。
紧接着,是第二滴,第三滴。
连绵不绝,如同沙漏,宣告着凛冬的权柄正在消退。
木屋内,温暖如春。
孙芷君站在赵沐笙的书桌前,神情庄重,甚至带着几分神圣的仪式感。
她的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这本册子,是桃源村的第一本“账簿”。
纸张是粗糙的。
用最原始的沤麻、捣浆、晾晒法制成,泛着不均匀的草黄色,边缘还有毛刺。
装订是简陋的。
用麻线在书脊处打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孔,勉强串联成册。
可孙芷君捧着它,却像是捧着传国玉玺。
她清了清嗓子,翻开了第一页。
上面的字,是用研磨得极细的木炭粉写就,字迹娟秀,一丝不苟。
“启禀村主,自桃源村建立至今,共计一百零七日。现将村中各项事宜,汇总呈报。”
她的声音清脆,带着一种理科生做报告时特有的严谨。
赵沐笙靠在椅背上,没有说话,只是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
“其一,人口。”
孙芷君的手指,点在第一行数字上。
“桃源村现有在册人口,三百一十二人。其中,原村民(含村主与主母)两人,我部族人十三人,收纳流民二百五十七人,黑石坞俘虏三十五人,匠人毕老与其商队伙计五人。”
“三百一十二人中,丁壮一百三十一人,妇孺一百八十一人。所有丁壮皆已编入预备民兵序列,其中狩猎队五十人,巡逻队五人。”
赵沐笙的眉毛轻轻一挑。
三百多人。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汉代一个普通里坊的规模。
在这人命如草芥的乱世,在天灾人祸并行的寒冬,他不仅养活了三百多张嘴,还让他们有了家。
“其二,粮储。”
孙芷君翻开了第二页,她的声音里,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激动。
“土豆,入冬前共收获九万三千斤。一个冬季,全村总消耗四万一千斤。现,余五万两千斤。”
“小麦,收获一万两千斤。消耗三千斤。现,余九千斤。”
“肉食,经狩猎队与村民捕获,共得各类兽肉干、熏肉合计八千余斤。消耗五千斤。现,余三千斤。”
“另有各类野菜干、菌菇、储备盐等物资若干。”
孙芷君抬起头,看着赵沐笙,那双精明的眸子里,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
“村主!我们的粮食,不仅没少,反而……反而还变多了!”
她无法形容自己算出这个结果时的震撼。
整个冬天,外面的世界,饿殍遍地,易子而食。
可他们的桃源村,所有人,都能一天吃上两顿饱饭,丁壮甚至能一天三顿,顿顿有肉汤!
在这种情况下,粮仓里的储备,竟然还有盈余!
这已经不是奇迹。
这是神迹!
赵沐笙的表情依旧平静,但心中,也泛起了一丝波澜。
土豆,高产作物的降维打击,果然恐怖。
“其三,工造。”
孙芷君的声音愈发高昂,像是献上最完美战果的将军。
“自毕老主持工部以来,共建成一号、二号高炉两座。产出优质雪花钢锭三百七十斤,普通铁料一千两百斤。”
“以这些钢、铁为原料,共打造——”
她深吸一口气,念出了一连串让任何一个乱世诸侯听到都会疯狂的数字。
“钢制环首刀,三十柄。”
“钢制长矛头,一百二十枚。”
“钢制破甲箭头,三千支!”
“钢制曲辕犁犁头,五十具。”
“钢制锄、斧、凿、锤等各类工具,合计五百七十二件!”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精锐小队,和一支生产力即将爆炸的农垦大军!
桃源村的筋骨,在所有人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已经被钢铁重塑!
孙芷君没有停下。
她翻到账簿的最后几页,上面是几张画得歪歪扭扭,但规划清晰的草图。
“村主,根据现有的人口与物资,芷君斗胆,为开春后的发展,拟定了三套方案。”
“其一,为‘强兵’之策。我们可将所有资源向工坊倾斜,在三个月内,将巡逻队扩充至百人规模,全员配备钢甲、钢刀,并由阿萤主母进行强化训练。届时,我们将拥有一支足以横扫太行山脉任何贼寇的精锐之师!”
“其二,为‘垦殖’之策。将资源向农具倾斜,再造百具曲辕犁,将村外所有能开垦的荒地,全部种上土豆与小麦。预计秋收之后,我们的粮食储备,将能养活超过三千人!”
“其三,为‘筑城’之策。集中所有人力物力,继续完善我们的护村石墙,并修建箭塔、瓮城。将桃源村,打造成一座真正的,坚不可摧的堡垒!”
三套方案,各有侧重,利弊分明。
她甚至在每一套方案的后面,都详细标注了预估的资源消耗和人力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