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组的工作在高压下全速推进。林薇提出的“镜城”概念,在经过初步的技术和财务论证后,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可行性,甚至超出了陈总监最初的预期。林薇作为概念提出者和核心成员,不可避免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重要工作,从协调各方资源,到参与关键的技术选型讨论,再到协助完善商业模式的细节。
她像一块高效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知识,并以一种令人侧目的速度成长。她在会议上的发言越来越有分量,提出的建议也越发切中要害。项目组的成员,从最初的质疑,到渐渐认可,甚至有些依赖她的思路和协调能力。
然而,林薇内心却没有丝毫放松。她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越是融入核心,越是展现出能力,来自顾夜沉那边的无形压力就越大。周泽出现在项目会议的频率增加了,偶尔,她会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顾夜沉透过办公室的玻璃幕墙,投向项目组开放办公区那冰冷的一瞥。
她知道,他一直在观察她,评估她,像审视一件精密仪器,计算着她的每一个齿轮的转动是否合乎预期。
这天下午,林薇正在和技术部的同事核对一份关键的技术参数清单,陈总监脸色凝重地把她叫进了办公室。
「林薇,出问题了。」陈总监将平板电脑推到她面前,上面显示着一篇刚刚发布的财经专栏文章,「你看看这个。」
文章的标题十分刺眼——《“镜城”幻影?顾氏激进方案恐面临技术滑铁卢》。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在业内以深度挖掘和尖锐批评着称的独立评论人。文章中,详细列举了“镜城”概念可能面临的几大技术瓶颈,包括数据延迟、渲染精度不足、硬件成本高昂等,其论述之专业,切入点之精准,仿佛亲眼见过顾氏内部的方案草案。更致命的是,文章还隐晦地暗示,顾氏内部对是否继续推进这一“华而不实”的概念存在严重分歧。
林薇的心猛地一沉。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点太巧了,正好在“星耀计划”最终竞标方案提交的前夕。其内容虽然不尽详实,但足以在评审方和潜在合作伙伴心中埋下疑虑的种子。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几个技术难点,正是我们内部前期争论最激烈的部分。」陈总监眉头紧锁,「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方向没错。我们的方案……可能又泄露了。」
又泄露了?!
林薇的指尖瞬间冰凉。李哲已经被清除,数据安全也经过了严查,难道还有内鬼?或者……泄露的源头,根本就是……
她不敢深想。
「总监,现在怎么办?」林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顾总已经知道了,非常震怒。」陈总监揉了揉眉心,「他要求我们必须在24小时内,拿出有力的回应,消除负面影响。否则,‘镜城’概念可能被直接放弃。」
压力如同实质般笼罩下来。24小时,不仅要应对公关危机,还要拿出足以反驳质疑的技术实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林薇回到自己的工位,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粘稠。项目组的同事显然也看到了那篇文章,气氛一片低迷,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偶尔有目光扫过她,带着怀疑和探究。毕竟,“镜城”概念是她提出的,如今遭遇如此精准的打击,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她甚至听到有极细微的声音在议论:
「……会不会是她?概念是她想的,泄露出去也最方便……」
「不好说,顾总对她好像挺特别的,但这种事……谁知道呢……」
孤立和怀疑,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她再一次体会到了站在悬崖边的感觉。上一次是顾夜沉的直接警告,这一次,是来自整个环境的信任危机。
她坐在电脑前,大脑飞速运转。慌乱解决不了问题。她必须找到破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泄露的范围和源头。这篇文章虽然专业,但并未触及最核心的技术路径和财务模型,说明泄露者可能并非专项小组的核心成员,或者接触到的信息有限。
其次,回应必须精准、有力。仅仅口头反驳毫无意义,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那些技术瓶颈是可以被攻克,或者已经有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行动。她首先联系了技术部的吴工。
「吴工,那篇文章您看到了吗?」她的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看到了。」吴工的语气也很沉重,「来者不善啊。里面提到的几个点,确实是我们需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吴工,我记得上周我们和技术供应商A公司初步接触时,他们展示过一个针对高并发渲染的优化算法demo,效果非常惊人,正好可以应对文章里提到的数据延迟问题。虽然还没最终敲定合作,但这个demo的数据和效果,我们可以引用吗?作为我们技术可行性的佐证?」
吴工在电话那头沉吟了一下:「理论上可以,但需要获得A公司的临时授权,而且只能作为技术潜力的展示,不能代表我们已经完全解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