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的气息越来越浓,期末的紧张氛围尚未完全弥漫开来,另一股热流却率先在高二年级涌动——全国高中生物理、化学竞赛的校内选拔开始了。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展示学业水平的机会,更是通往顶尖大学的重要敲门砖。
公告栏前挤满了学生,林长青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物理和化学两科的选拔名单上,这并不出人意料。苏雨晴的名字也在物理竞赛的名单之中。她的理科天赋同样出众,只是平时被林长青过于耀眼的光芒所掩盖。
“你也报名了物理竞赛。”课间,林长青看向身旁的苏雨晴,语气是平淡的陈述。他记得她曾流露出对物理世界的兴趣,那份不同于文科的、严谨的逻辑之美。
苏雨晴轻轻合上手中的物理课本,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跃跃欲试的亮光,点了点头:“嗯,想试一试。”她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她并非为了与他竞争,而是想在自己的道路上,看看能走多远。这份独立的追求,让林长青心中暗生欣赏。
竞赛的选拔和培训接踵而至。放学后的教室或实验室,常常只剩下参加竞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林长青和苏雨晴自然成为了这群人中的焦点。
物理实验室里,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金属和橡胶气味。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受力分析图。指导老师提出的一道道拓展难题,常常让其他同学蹙眉苦思。
林长青解题时,有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他往往不会立刻动笔,而是先凝视题目片刻,眼神专注,仿佛穿透了文字描述,直接看到了题目背后所描述的物理图景。然后,他会拿起笔,步骤清晰,逻辑严密,有时甚至能提供两三种截然不同的解法,让指导老师都频频点头。
他的强大,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如同山岳。
而苏雨晴的出色,则更像一股清泉,细腻而持久。她的思路或许不如林长青那般天马行空,却极其缜密。她的演算过程工整得如同印刷体,每一步的推导都扎实稳健,很少出现疏漏。当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她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微微蹙着秀气的眉,一遍遍梳理条件,尝试不同的切入点,那份沉静的韧性,令人侧目。
他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思维的碰撞。
一次,一道涉及电磁感应和能量转化的综合题难住了不少人。林长青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守恒的巧妙解法,简洁高效。苏雨晴在理解了他的思路后,却从电磁感应的微观机理角度,提出了另一种补充性的解释,让整个物理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和透彻。
“从微观电荷受力的角度来解释能量流向,确实更本质。”林长青听完她的阐述,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许。他欣赏这种能够触及问题本质的思考。
苏雨晴听到他的肯定,脸颊微红,眼神却亮晶晶的,带着被认可的喜悦。
他们之间这种基于学术的、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启发,让周围的同学既羡慕又佩服。他们仿佛是两个各自发光、又彼此映照的星辰,在竞赛这条跑道上,并肩前行。
经过几轮严格的筛选,最终名单确定。林长青毫无悬念地同时入选物理和化学竞赛的市代表队。而苏雨晴,也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稳定的发挥,成功入选了物理竞赛市队。
名单公布那天,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并肩走在空旷的校园里,心情都有些激荡。
“恭喜。”林长青侧头看她,真心实意地说道。他能想象到,为了这个名额,她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苏雨晴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唇边漾开一抹清浅而明媚的笑容,如同冰雪初融。“也恭喜你。”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共同的期待,“接下来,就是市里的比赛了。”
“嗯。”林长青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处天际最后一抹瑰丽的晚霞,“一起加油。”
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一种身为战友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他们即将代表学校,踏上更大的舞台,去迎接更激烈的挑战。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承载着集体的期望。
林长青感到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分,但更多的是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他渴望在更广阔的平台检验自己的实力,也期待看到苏雨晴在那个舞台上,绽放出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光芒。
他知道,竞赛的舞台,只是他漫长征程中的一站。但这一站,因为有了她的同行,而变得格外不同。
---
(续)
市级竞赛的考场,设在市里最好的高中。气氛庄重而肃穆,空气里仿佛都凝滞着紧张。来自全市各所重点高中的佼佼者们汇聚一堂,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志在必得的锐气。
林长青坐在指定的位置上,心境却异常平和。他环顾四周,看到了许多陌生的、充满斗志的面孔。这让他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重生带来的优势,更多体现在视野和心智上,在纯粹的知识竞技场,他依然需要凭借真正的实力去拼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