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地区冬日的寒风,刮在脸上带着干燥的刺痛。但在市郊一处新落成的、外观尚显朴素的工业厂房内,却是另一番火热景象。这里是“长青科技”第一条新材料生产线的所在地,也是林长青将实验室奇迹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第一块试验田。
空气里弥漫着新设备特有的金属和机油气味,混合着某种化学原料的淡香。崭新的反应釜、精馏塔和管道系统如同钢铁巨兽的内脏,紧密相连,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嗡鸣。穿着统一深蓝色工装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穿梭其间,神情紧张而又专注。
林长青站在中央控制室内,透过巨大的隔音玻璃,凝视着下方那条刚刚完成最终调试、正在举行首次全流程试产的生产线。他身后,是几位从家乡跟随他北上的核心技术人员,以及苏雨晴。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盯着控制台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和监控屏幕。
这条生产线所承载的,正是基于林长青那项核心专利技术——新型工业催化剂。它并非多么惊天动地的高精尖武器,目标直指一个常见却至关重要的工业领域。但其设计思路,源于林长青天眼通对分子排列轨迹的洞察和“推演计算”能力的优化,使得它在活性和选择性上,理论上将远超现有市面上最好的同类产品,且生产成本预估能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
理论是美好的,但工业化放大生产,却是另一重天地。实验室里毫克级的成功,放到数以吨计的反应釜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参数偏差、传热不均或杂质引入,都可能导致整批产品性能不达标,甚至彻底失败。
这是将纸上蓝图变为真金白银的关键一跃,也是“长青科技”能否在实业领域站稳脚跟的生死考验。
林长青表面上依旧平静,但负在身后的手,指节却不自觉地微微收紧。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在胸腔里有力而稍显急促的搏动声。这不同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那更多的是智力上的成就感和名誉的收获。此刻,他脚下踩的是实实在在的土地,投入的是他几乎所有的前期资本,承载的是整个团队数月来的心血和对未来的期盼。这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压力。
苏雨晴安静地站在他侧后方半步的位置。她没有看那些复杂的数据曲线,她的目光大多时候落在林长青的侧影上。她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内敛的紧绷。她轻轻挪动了一下脚步,让自己的肩膀几乎要碰到他的手臂,一种无声的陪伴与支持。
“进料系统稳定!”
“温度控制区间正常!”
“压力参数在设定范围!”
“催化剂投加……完成!”
对讲机里传来各工段负责人短促而清晰的汇报声,如同战鼓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控制室内的气氛愈发凝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生产线如同沉睡的巨兽被唤醒,开始按照预设的程序,忠实地执行着每一个步骤。混合、反应、分离、纯化……庞大的钢铁身躯内部,正进行着一场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的激烈变革。
林长青微微阖上双眼。他没有动用天眼去直接“窥视”反应进程,那对精神力的消耗巨大,且并非长久之计。他更多地是在依靠常规的监测数据和自身对整个过程每一个细节的深刻理解,在脑海中构建着实时模型,进行着推演。
他的眉头时而微蹙,时而又缓缓舒展。生产线运行的噪音,在他耳中仿佛被分解成了无数个声部,他从中努力分辨着是否夹杂着代表异常的杂音。
突然,一个监控点的压力数据出现了一丝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波动。操作员尚未反应过来,林长青却猛地睁开眼,语速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三号反应釜,B区换热阀门,微调百分之五开度。立刻。”
控制台前的工程师愣了一下,但基于对林长青技术判断力的绝对信任,他没有丝毫犹豫,手指飞快地在控制面板上操作。
几秒钟后,那个波动点的数据恢复了平稳。
几位核心技术人员相互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愕与叹服。那个波动极其细微,常规监控程序甚至不会报警,林总却能在纷繁的数据流中瞬间捕捉并精准定位问题根源。这种能力,堪称恐怖。
苏雨晴也注意到了这个小插曲。她看着林长青冷静下达指令的侧脸,看着他眼神中那种掌控全局的专注,心中那份与有荣焉的骄傲感愈发强烈。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在试卷和实验室里创造奇迹的天才,他正在成为一个能够驾驭庞大工业系统的掌舵者。
漫长的数小时等待后,生产线末端的出料口指示灯,由红色转变为稳定的绿色。
“出料了!”有人低声喊了一句,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只见经过层层处理和纯化后,最终的产品——一种呈现出独特乳白色微晶颗粒状的固体催化剂,通过封闭的管道,如同细沙般匀速流入巨大的成品收集罐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