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风波如同一场猛烈的雷暴,涤荡了朝堂上空的阴霾,也让“谢琰”与“林默”这两个名字,在更高的权力圈层中,成为了某种象征——锐意进取、手段凌厉、不容小觑。
石虎的伤势在精心调养下逐渐好转,虽然留下了一些暗疾,但那股历经生死淬炼出的彪悍气息却愈发浓烈。他对林默的忠诚,已深入骨髓。那十名参与行动的少年,经历了血与火的初步洗礼,褪去了最后的青涩,眼神变得坚定而锐利,成为了石虎麾下当之无愧的骨干。林默将他们正式编为“暗影卫”,由石虎统领,不仅负责护卫,更开始执行一些更隐秘、更危险的任务。
侯三的网络则借此机会,如同藤蔓般疯狂生长。广陵事件中,他的一些暗桩虽然有所暴露,但更多的则在混乱中趁机扎根更深,甚至有几个机灵的角色,因在“协助官军平乱”中“表现突出”,反而获得了些许官方身份作为掩护。他的触角开始更系统地伸向军队底层、地方衙门、乃至往来南北的商队,情报的来源更加多元和精准。
林默赏罚分明,对石虎、侯三及其麾下得力人手不吝重赏,赐予金银田宅,更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和信任。这种毫不拖泥带水的作风,使得这个以他为核心的团体凝聚力空前增强。
然而,林默并未沉溺于眼前的胜利和势力的扩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广陵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时机性,他手中的力量,在真正的庞然大物面前,依旧脆弱。老者的告诫言犹在耳,太子的敌意、北朝的觊觎、朝中其他派系的忌惮,都如同悬顶之剑。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那间城郊的铁匠作坊。
广陵事件中,官军虽然获胜,但在清点缴获的北朝制式装备时,林默特意让侯三弄来几件样品。对比南朝军械,北朝刀剑的硬度、韧性,甲胄的防护力,确实略胜一筹。这细微的差距,在战场上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灌钢法”和“水力鼓风”,必须尽快取得突破!
他几乎将静思堂当成了第二个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作坊里。与之前不同,这一次,王师傅、李师傅等工匠看他的眼神,已充满了信服甚至是一丝崇拜。广陵之事虽未明说,但坊间已有传闻,这位年轻的林先生乃是幕后推手,为国除了一大害。能跟随这样的人物做事,让他们感到与有荣焉。
林默不再仅仅是提出想法,他开始系统地传授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为什么要去除硫磷杂质,为什么要控制碳含量,为什么稳定的高温如此重要。他带领工匠们反复试验各种矿石配比、煅烧时间、鼓风强度。
失败依旧接踵而至。但这一次,所有人的心气都不同了。每一次失败,都被仔细记录,分析原因。林默甚至建立了一套简单的实验档案制度。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倾盆的下午。作坊旁小溪的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李师傅受此启发,带着几个人,冒着大雨,终于将那个困扰了他们数月的水力鼓风模型调试成功!虽然简陋,但当水流带动轮叶,通过连杆机构将力量传导给改造后的风箱时,那持续而稳定的强风,让所有在场的工匠都发出了欢呼!
稳定的强风意味着更高的、更可控的炉温!
林默立刻下令,以此模型为蓝本,建造一个更大、更坚固的水力鼓风装置,与那座最大的高炉连接!
与此同时,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王师傅等人根据林默指出的方向,尝试了一种新的“叠打灌钢”法:将含碳量不同的生铁片和熟铁片如同千层饼般叠在一起,用黄泥密封后入炉煅烧,再反复折叠锻打。
这一次,当通红的铁块在重锤下延伸,淬火后发出清越的鸣音,折断后露出致密而均匀的雪花状纹路时,经验丰富的王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
“成了!先生!成了!这是……这是百炼钢的纹路啊!不!比寻常百炼钢更均匀,杂质更少!”
灌钢法,初步成功了!虽然效率低下,成品率也不高,但这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稳定生产优质钢材的钥匙!
林默抚摸着那块还带着余温的钢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他打造“利器”梦想的坚实一步!
他立刻下令,以此法小批量试制一批刀剑和甲片。他要亲自验证其性能。
就在作坊里一片欢腾,开始着手利用新法打造兵刃时,谢琰的召见也到了。
听竹轩内,谢琰的神色却并不轻松。
“林默,广陵之事,你居功至伟。”谢琰开门见山,语气中却带着一丝凝重,“然则,树大招风。如今朝中,对你好奇者有之,忌惮者有之,欲除之而后快者……亦不乏其人。”
林默心中一凛,知道该来的总会来:“林默惶恐,但凭公子教诲。”
谢琰叹了口气:“太子那边,经此一事,虽暂时蛰伏,但怨恨必深。此外,你可知,陛下近日,也曾问起过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