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苏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晒着刚收的苹果干,金黄透亮的果肉裹着一层薄糖霜,风一吹,甜香漫了满院。
林舟站在宣传栏前,手里捧着一叠打印好的协作方案,指尖被纸张边缘磨得有些发红。
“林干部,你这方案真能行?”村支书苏长根叼着旱烟,蹲在台阶上,手里的烟杆敲了敲鞋底,“李家庄跟咱村,那可是打了几十年的疙瘩,以前争灌溉渠,后来抢土地,现在让他们跟咱一起种苹果、卖苹果,他们能信咱?”
林舟蹲下身,把方案摊开在石桌上,指着上面的产业规划图:“苏支书,正是因为有疙瘩,才要靠协作解开。你看,咱村灾后建了抗灾示范基地,苹果品质和产量都上去了,但咱只有一个小型冷库,电商渠道也有限,要是跟李家庄合作,他们村有现成的大型冷库,还挨着国道,运输方便,咱共享资源,成本能降一半,销量能翻一番。”
“降成本、翻销量?”旁边几个正在晒苹果干的村民围了过来,村民苏老实搓着手上的糖霜,一脸怀疑,“林干部,你是不是太年轻,不懂人心?李家庄的李富贵,那可是出了名的精算盘,他能愿意跟咱分好处?”
“好处不是咱给的,是市场给的。”林舟拿起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咱村的苹果口感好,但品牌没打响,单独去跑市场,人家批发商压价压得厉害。要是联合李家庄,形成规模效应,打出‘皖北双村苹果’的品牌,咱才有议价权,村民们才能多赚钱。”
苏晓端着一壶凉茶走出来,给大家倒上,笑着说:“叔伯们,林舟这方案琢磨了半个月,天天晚上对着地图画到半夜,还去县农业局请教了专家。我在学校教书,认识不少李家庄的家长,他们私下也跟我说,觉得自家苹果卖不上价,想找条好出路,就是抹不开面子跟咱村合作。”
“面子能当饭吃?”林舟接过苏晓递来的茶杯,指尖碰到她的手背,暖乎乎的,“以前争来争去,两村都没占到便宜,去年旱季,李家庄缺水,咱村的灌溉渠也不够用,要是早联合起来修渠,也不会两村都减产。现在乡村振兴,单打独斗走不远,抱团才能取暖。”
苏长根吸了口旱烟,缓缓吐出烟圈:“话是这么说,但李富贵那边,不好打交道啊。”
“我去跟他谈。”林舟站起身,把方案叠好放进公文包,“下午我就去李家庄,带着方案和咱村的苹果样品,诚心诚意跟他们谈。”
下午的太阳有点烈,林舟骑着电动车,后座绑着两箱刚摘的苹果,公文包里揣着协作方案和笔记本,朝着李家庄赶去。
国道旁的白杨树长得枝繁叶茂,树荫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两村之间忽明忽暗的关系。
李家庄村部的大门敞开着,几个村干部正坐在院子里打牌,看到林舟进来,都停下了手里的牌,眼神里带着戒备。
“你是苏家村的林干部?”村主任李富贵抬起头,上下打量着林舟,语气算不上友好,“来我们村有事?”
“李主任,各位村干部,我今天来,是想跟大家谈个合作。”林舟把苹果箱放在地上,打开箱子,红彤彤的苹果露了出来,“这是我们村灾后种的苹果,品质比以前更好,想邀请李家庄跟我们联合成立合作社,共享资源,一起把苹果产业做大。”
李富贵没去看苹果,反而冷笑一声:“合作?林干部,你刚到基层没多久,怕是不知道我们两村的渊源吧?几十年的矛盾,不是你一箱苹果就能化解的。”
“我知道,以前两村为了土地、水源闹过不少不愉快。”林舟拿出协作方案,递到李富贵面前,“但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乡村振兴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你们村有冷库、有运输优势,我们村有抗灾技术、有优质果苗,联合起来,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销量,对两村村民都有好处。”
“好处?”李家庄的村文书撇了撇嘴,“苏家村是不是想借着我们村的冷库和渠道,把我们的市场抢了去?到时候你们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喝西北风?”
“这话就说错了。”林舟指着方案上的利益分配条款,“你看,合作社的利益按土地入股比例分配,你们村的冷库和渠道也算是入股资产,占比不低。而且,我们共享技书,你们村的苹果品质也能提升,到时候形成品牌效应,大家一起赚钱,不存在谁抢谁的市场。”
“说得比唱得好听。”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村干部摇了摇头,“当年苏家村占了我们村三分地,至今都没还,现在跟我们谈合作,怕是没安好心吧?”
“大爷,当年的土地纠纷,是因为测量工具简陋,边界划分不清,不是谁故意占谁的便宜。”林舟拿出笔记本,里面夹着他从档案室找到的老文件复印件,“我查了几十年前的土地确权记录,那三分地本来就是两村的争议地,后来因为修灌溉渠,暂时划给了苏家村管理,现在要是成立合作社,这片地可以作为两村的共同资产,收益平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