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疆的紧急军情,如同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劈开了帝都看似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苍狼部落的大举入侵,边军连败失城的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和民间传言迅速扩散,让整个天启城笼罩在一片紧张和愤怒的氛围中。
朝堂之上,主战的呼声占据了绝对上风,以军方勋贵和部分强硬派文官为首的“军功派”,痛斥苍狼部落的背信弃义,强烈要求朝廷立即调集重兵,给予雷霆一击,收复失地,扬我国威。他们的主张得到了大量民间情绪和舆论的支持,帝国尚武的风气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太傅云逸和文华阁所倡导的、侧重于文教改革和内部治理的声音,瞬间被边缘化。原本因林砚和研究所的发现而势头正劲的“文道复兴”议题,在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面前,显得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许多原本持支持或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开始转向,认为当务之急是集中一切资源应对战事。
这种局势的急剧变化,对林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在于,战争的阴云使得“尚武”精神被空前强化,文道理念的推广空间受到挤压。
北辰大学等敌对势力趁机活跃起来,他们一方面大肆宣扬“乱世唯武”、“文弱误国”的论调,暗中贬低林砚和文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积极与军方接触,试图将学院的力量与战争需求绑定,提升自身影响力。
一些不利于林砚的谣言再次悄然流传,诸如“文道无助于退敌”、“林砚只会空谈”等,虽然不如之前猖獗,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论。
机遇则在于,危机之中,往往更能凸显一种思想或道路的真正价值。
林砚深知,单纯的武力征伐或许能一时退敌,但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边患难绝。
历史上,许多强大的帝国都亡于无尽的边疆战争和内耗。
他的文道理念,关于凝聚人心、巩固根基、文明教化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或许能在此时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研究所内,气氛也有些凝重。
墨渊大师看着最新的战报,眉头紧锁:“苍狼部落此次来势汹汹,背后恐怕不简单。边境摩擦历来有之,但如此规模的入侵,多年未见。朝中主战之声鼎沸,只怕一场大战难免。”
林砚沉吟道:“大师,战事一起,生灵涂炭。若能以更小的代价平息争端,方为上策。我们的研究,是否能有助益?”
墨渊大师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是说……从上古文明应对危机的智慧中寻找启示?”
“正是。”林砚点头,“黄金纪元面临的可能是不亚于灵潮的巨变,他们的应对策略,或许对今日边患有所借鉴。而且,文道之中,亦有止戈之策。”
两人就此事进行了深入探讨,墨渊大师同意,研究所可以尝试从非军事角度,为朝廷提供一些战略分析参考,例如基于历史地理和文明特性的边疆治理长远之策,但这需要时机和渠道。
与此同时,太傅云逸秘密召见了林砚。
在文华阁一间僻静的书房内,云逸面色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林小友,局势突变,想必你已知晓。陛下已决心增兵西北,战事不可避免。如今朝堂之上,武风极盛,于文教之事,恐有耽搁。”
林砚平静回应:“太傅,晚辈明白。然,武力可退一时之敌,难根除长久之患。文道之功,在于固本培元,凝聚人心。战事更显此道之重要。”
云逸欣慰地点点头:“你能有此见识,甚好。陛下虽主战,但亦非穷兵黩武之君。他对你的文道,仍有关注。眼下有一事,或可让你有所作为。”
他压低声音:“陛下有意派遣一支由年轻精英组成的‘观风使’团,前往前线慰问将士,并实地考察边情,以示朝廷重视,亦可磨砺人才。此团由皇室子弟牵头,各大学府精英参与。老夫已尽力为你争取到一个名额。”
林砚心中一动。观风使团?深入前线?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但也是一个深入了解边疆实情、检验文道在实战环境下作用、甚至寻找化解争端新思路的绝佳机会!
“太傅,晚辈愿往!”林砚毫不犹豫地答道。
云逸郑重告诫:“此行凶险异常!边疆战乱,危机四伏,且使团内部派系复杂,未必齐心。你需万分小心,以保全自身为要。你的价值,不在于阵前厮杀,而在于你的思想和未来。若事不可为,当以退为进。”
“晚辈谨记太傅教诲。”
决定参与观风使团后,林砚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他首先向墨渊大师辞行,并带走了研究所整理的部分关于上古文明应对大规模危机和边疆治理策略的非核心资料副本,以备参考。
其次,他利用太傅提供的资源,大量查阅关于西北边疆、苍狼部落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等资料,力求对对手有深入了解。
他发现,苍狼部落并非单纯的野蛮部落,其文明虽与帝国迥异,却也有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强悍之处,单纯依靠武力镇压,效果往往有限,甚至可能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