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青少年文化创意展回来的当晚,文渊书坊的灯亮到了后半夜。苏晚把那位中山装老人送的老照片小心翼翼地夹在牛皮纸相册里,照片上老桥边的年轻人笑容清亮,她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着,忽然想起白天展会上人们围着文创样品时的热闹模样——那些睁着好奇眼睛的孩子、轻声讨论设计的年轻人、捧着书法书签回忆往事的老人,都像是把梧桐巷的春天,悄悄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晚晚,你看这个!”林澈抱着笔记本电脑凑过来,屏幕上是他刚整理好的订单表格,红色的对勾标满了大半页,“镇上的晨光文具店要了两百套书签和一百个钥匙扣,说下周一开始铺货;还有那家‘旅途时光’旅行社,想定制三百个印着梧桐巷地图的帆布包,给月底去古镇游玩的游客当伴手礼。”他指着表格最下面一行,眼睛亮晶晶的,“最意外的是区文化馆,说想跟咱们合作,把老人们的故事做成有声绘本,以后放在区里的中小学图书馆,让孩子们都能听见梧桐巷的事。”
夏冉正趴在桌案上修改桂花糕贴纸的设计图,闻言立刻抬起头,手里的马克笔还沾着浅黄的颜料:“有声绘本?那是不是能把张奶奶剪窗花的声音、王爷爷讲戏的调子都录进去?我之前画戏台雕花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声音的味道,要是能配上老人们的声音,肯定更有意思!”她说着,拿起一张画着桂花糕的草图,上面用铅笔标注了“豆沙馅”“桂花糖霜”的细节,“对了,我把桂花糕的图案改得更写实了,你看这糖霜的纹路,是不是像真的能闻到香味?”
苏晚接过草图,指尖拂过画纸上软糯的线条,忽然想起爷爷昨天煮的桂花粥——米粒裹着金黄的桂花,入口满是清甜。她转头看向窗外,后院的桂花树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影,枝桠间的花苞似乎又鼓了些:“咱们得赶在市里的非遗文创节前,把这些订单做完,还要准备新的展品。对了,陈老师说市里的展会规模比区里大,会有很多非遗传承人过来,咱们是不是可以加一些跟非遗结合的文创?比如把张奶奶的剪纸做成立体的摆件,或者跟夏冉奶奶学做布贴画,印在笔记本封面上。”
“布贴画!”夏冉猛地拍了下桌子,差点碰倒桌上的墨水瓶,“我奶奶最会做这个了!她以前用旧布料拼过牡丹图,贴在堂屋的墙上,邻居们都来学。咱们可以用印着老巷风景的布料,拼出文渊书坊的门脸,再加上太爷爷写的书法,做成笔记本封面,又特别又有非遗的味道!”她说着,抓起手机就往门口走,“我现在就给奶奶打电话,问问她能不能教咱们做布贴画,顺便问问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林澈看着夏冉风风火火的背影,忍不住笑了:“她每次一有新想法,就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一刻都等不了。”他转而看向苏晚,点开电脑里的文件夹,“对了,我联系了市里的一家印刷厂,他们说可以帮咱们做帆布包的烫印,还能定制录音芯片,要是想做带录音功能的故事卡片,他们能帮忙把老人们的声音录进去。我跟他们约了明天去厂里看看样品,你要不要一起去?”
苏晚点头,把相册放进抽屉里锁好:“正好我想问问他们,能不能在书签上印上淡淡的桂花香味,就像爷爷泡的桂花茶那样,这样大家拿到书签的时候,不仅能看故事,还能闻到梧桐巷的味道。”她顿了顿,想起展会上那个想要拼图的建议,“还有拼图,咱们可以把夏冉画的梧桐巷手绘图做成木质拼图,分成三十片、五十片两种规格,小一点的适合孩子,大一点的可以当装饰画。”
两人正说着,夏冉举着手机跑回来,脸上满是笑意:“我奶奶说没问题!她明天就把家里的旧布料和布贴画工具带过来,还说要请张奶奶一起来,教咱们剪立体剪纸。对了,我奶奶还说,她有一块保存了三十年的真丝布料,上面印着老苏州的园林图案,要是咱们做布贴画不够材料,就拿那块布来用!”
“三十年的真丝布?”苏晚惊讶地睁大眼睛,“那也太珍贵了,咱们还是用普通的布料吧,别把这么贵重的东西用坏了。”
夏冉摆摆手,坐在椅子上晃了晃腿:“我奶奶说,布料放着也是放着,能用来做梧桐巷的文创,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比藏在箱子里强多了。她还说,以前她跟我爷爷谈恋爱的时候,爷爷就是因为喜欢她做的布贴画,才上门提亲的呢!”
林澈听得笑出声:“那这块布可太有故事了,咱们更得好好用,把这段往事也印在布贴画的标签上,让大家知道这不仅是个文创,还是一段老时光的纪念。”
三人又聊了许久,直到窗外传来爷爷起夜的咳嗽声,才意识到已经快凌晨一点。夏冉收拾好画具,林澈保存好订单表格,苏晚则把明天要带的资料放进书包里。临走时,夏冉忽然指着后院的桂花树,轻声说:“你们看,月光照在花苞上,好像撒了一层糖霜。”苏晚和林澈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浅绿色的花苞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像藏在枝叶间的小星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