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梧桐巷,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清晨推开窗时,苏晚望着满眼的洁白,忍不住轻呼出声——青石板路被雪覆盖,只留下几串浅浅的脚印;文渊书坊的黛瓦上积着薄薄一层雪,像裹了层糖霜;后院的桂花树光秃秃的枝桠上,雪粒挂在枝头,风一吹,便簌簌落在青砖上,碎成细小的冰晶。
“晚晚,快下来吃早饭,粥要凉了。”爷爷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带着暖意。
苏晚套上厚厚的羽绒服,踩着棉鞋跑下楼。厨房的灶台旁,爷爷正往粥锅里撒核桃碎——这是夏冉奶奶送的新核桃,说冬天吃暖身。粥面上飘着几粒枸杞,乳白的粥底裹着核桃的香,热气氤氲中,连窗外的雪景都显得更温柔了。
“今早巷口的王邮递员送了个快递,是市连锁书店寄来的,你看看是什么。”爷爷把一个棕色的纸箱推到苏晚面前,纸箱上印着“梧桐巷记忆角”的字样。
苏晚擦了擦手,拆开纸箱——里面是一叠销售报表和几张照片。报表上显示,首批上架的文创半个月就卖了三百多件,其中复古明信片和剪纸冰箱贴最受欢迎;照片里,书店的“梧桐巷记忆角”布置得格外温馨:两米宽的展台上,帆布包挂在木质挂钩上,有声绘本整齐地摆在展柜里,小音箱旁放着一盆仿真桂花,旁边的留言本上写满了读者的留言,比如“看完绘本想去梧桐巷听王爷爷拉二胡”“帆布包太好看了,已经背去上班了”。
“卖得这么好!”苏晚惊喜地把报表拿给爷爷看,“陈经理说要是销量好,还要加订呢!”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陈经理打来的,语气里满是笑意:“苏小姐,恭喜啊!首批文创销量远超预期,总部决定加订五百件,其中定制款帆布包要三百个——很多读者都想在包上印自己喜欢的老建筑,比如老戏台、杂货店,还有人想印老照片上的老槐树。另外,下个月市里要办‘非遗文创博览会’,我们想推荐你们的文创参展,展位都帮你们申请好了,就在主展区,你们愿意吗?”
“非遗文创博览会?”苏晚心里一震——这是市里每年最大的文创展会,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文创从业者和买家,要是能参展,梧桐巷的文创就能被更多人知道,“我们愿意!太谢谢您了陈经理!”
挂了电话,苏晚激动得差点打翻粥碗。爷爷笑着说:“别急,慢慢吃。参展是好事,但也得提前准备——你们得把文创包装再细化一下,最好能带上老人们的手工作品,比如张奶奶的剪纸、夏冉奶奶的拼布,这样更有特色。”
苏晚点点头,立刻给林澈和夏冉发消息。林澈很快回复:“我这就联系印刷厂,调整定制款帆布包的印图方案,保证每个图案都清晰;夏冉那边我刚问了,她正画博览会的展位设计图,想把展位布置成迷你版‘梧桐巷记忆馆’,让游客一进去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吃完早饭,苏晚裹紧羽绒服,踩着积雪往巷口走——她要去居委会找李主任,问问老巷改造的进展。按照计划,老戏台的修缮工作这个月要完工,“老巷记忆馆”旁边还要建一个小广场,方便游客休息。
巷口的积雪已经被扫开,露出青石板路的原色。孙爷爷家的外墙加固已经完成,新补的青砖和旧砖颜色相近,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差别。孙爷爷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小刷子,给门上的春联刷清漆——这是去年的春联,孙爷爷舍不得换,说要留着等明年春天再贴新的。
“晚晚,这么冷的天还往外跑?”孙爷爷抬头看见她,连忙招手,“快来暖和暖和,我刚煮了姜茶。”
苏晚走进屋里,一股姜茶的暖香扑面而来。孙奶奶正坐在缝纫机旁,给记忆馆缝坐垫——小广场的长椅需要坐垫,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每人缝几个,孙奶奶已经缝了三个,都是用旧布料拼的,上面有小碎花图案。
“孙爷爷,老戏台的修缮快好了吗?”苏晚喝着姜茶,暖意从喉咙传到胃里。
“快了!昨天我去看了,师傅们正在给戏台的柱子刷漆,用的是你太爷爷当年用的那种红漆,刷完后特别亮。”孙爷爷放下刷子,眼里满是期待,“等戏台修好了,咱们就能在上面唱评弹了,我还跟王爷爷约好了,他拉二胡,我来唱,就像年轻时一样。”
正说着,李主任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张图纸:“孙爷爷,晚晚,我正找你们呢!这是小广场的设计图,你们看看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
图纸上,小广场的中央有个圆形花坛,周围摆着四张长椅,长椅旁有两个石墩,上面刻着“梧桐巷”三个字。“我们想在花坛里种上桂花树,等春天开花,整个广场都能闻到香味。”李主任指着图纸上的花坛,“另外,记忆馆旁边还要建一个小亭子,叫‘忆槐亭’,纪念巷口的老槐树,亭子的柱子上要刻对联,你们有没有合适的句子?”
苏晚立刻想起爷爷之前说的话,脱口而出:“‘青石板路藏往事,桂花树下忆流年’,这句怎么样?既提到了青石板路,又有桂花,还能让人想起老槐树的时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