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刀落地时扬起一阵细沙,程疏言站稳脚跟,呼吸略微急促。他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指尖习惯性地碰了下耳麦。系统界面上跳动着几行数据,工作人员的情绪波动清晰可见——“震撼”占了七成,“敬佩”紧随其后,还有零星几个“敬畏”。
他没多看,转身走向监视器。
小安抱着平板快步跟上,“刚才那条动作回放已经剪好了,要不要先发一段预热?”
“不急。”程疏言盯着屏幕,声音很轻,“让他们吵完。”
话刚落,手机震了一下。周默发来消息:“新帖出来了,说你是AI合成,建议回应。”
程疏言冷笑一声,把手机塞进口袋。他知道这种时候越解释越乱,热搜上的风向从来不是靠嘴掰回来的。
他走到道具架前,拿起木刀检查刀柄裂缝。那道裂痕还在,像一道旧伤疤。昨天练到凌晨两点的画面一闪而过,膝盖贴着药膏做核心训练,护腕磨出了毛边。
“小安。”他忽然开口,“把山顶俯冲、空中旋转、悬崖定格这三段原始素材打包,加上威亚师的签名确认书,发给周默。”
“只放实录,不加文案。”
小安愣了下,“可现在网上都在传你用动作捕捉……”
“那就让真东西说话。”他说完转身去拉伸,右腿伸直压在地上,额角青筋微微跳动。
网络另一头,风暴正起。
某个影视论坛里,一篇题为《程疏言“一条过”真相揭秘:高科技造假还是真人硬拼?》的帖子被顶上首页。作者用慢放截图对比所谓“替身破绽”,声称“人体不可能在三圈半旋转后保持完全静止”,还附上一段伪造的动作力学模型视频,标题写着“专家分析:此动作必为CG合成”。
评论区迅速分裂。黑粉刷屏“早就说是假的”“流量明星装什么战神”,部分路人也开始动摇:“看着是挺玄乎的,真有人能这么稳?”
就在这时,武术指导拎着对讲机走进训练场中央,身后跟着一组跟组记者。
他把一本泛黄的日志拍在桌上,封面写着“高难度动作记录”。
“我带过三十个武行。”他声音不大,全场却都听清了,“没人能在三天内拿下这个动作。他摔了十七次,最后一次直接撞在钢丝桩上,膝盖淤到发紫,护具都换了两副。”
他翻开日志,指着某一页的照片,“这是第三天下午四点二十三分,他自己爬起来继续试。你们跟我说他是替身?哪个替身肯拿命拼?”
现场一片安静。摄像机镜头缓缓推进,拍下那页纸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和血迹斑斑的备注栏。
几乎同一时间,威亚师的社交账号更新了一条长文。
配图是钢丝承重数据表、起跳角度测算图、空中姿态轨迹线,文字只有几句:“他的每一次腾空,我都握着生命开关。钢丝绷紧的力度、回落的速度、身体重心偏移值,全在我的监控面板上。我不可能,也不会把安全交给一个看不见的人。”
文章发出十分钟,转发破万。
小安坐在阴凉处刷手机,眼眶突然一热。她截了张图发给程疏言——一个ID叫“疏言奶奶团团长”的用户上传了广场舞视频,背景音乐是《山河劫》预告片混剪。
视频里的老太太穿着红色舞服,举着灯牌对着镜头笑:“我外孙说他是假的,我就让他看这三条视频——孩子,你爷爷当年扛枪上战场,也没这么稳当。”
底下评论炸了:“泪目”“这才是正能量追星”“奶奶说得对,真功夫骗不了人”。
程疏言瞥了眼截图,手指在耳麦上轻轻敲了两下,没说话,起身走向训练台。
新一轮对抗训练开始。
他和替身演员对练双刀合璧,节奏越来越快。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沙地上晕开一个个小点。每一次挥刀都带着破风声,脚步移动精准到厘米。
王导站在监视器后,目光没离开过屏幕。他反复回看刚才那段“一条过”的原始画面,低声对助理说:“这不是演出来的,是用血肉写戏。”
另一边,周默正在和片方开会。
“训练实录纪录片可以做。”他说着打开文件夹,“但得等所有未公开素材审核完再发布。现在最该做的,是让更多人看到真相。”
片方负责人连连点头:“武术组和技术组的数据都可以授权公开。”
“好。”周默合上电脑,“那就从明天开始,每天放出一段真实训练影像。”
舆论场开始悄然翻转。
一位医学博主发布对比视频,将程疏言的训练画面与真实人体力学模型重叠分析:“若为替身,至少需五名特技演员接力完成,且无法保持呼吸节奏一致。而他的微表情、肌肉收缩、瞳孔反应全是连贯的——这是应激反应,骗不了仪器。”
多位影视技术从业者转发补充:“无绿幕反光点,光影逻辑完整,这种特效成本是实拍的十倍以上,没人会干亏本买卖。”
连锁反应开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