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病房百叶窗,斜斜地切在床头的康复仪屏幕上。数值平稳跳动,像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程疏言闭着眼,却没睡。手机在枕边震动,一下,又一下,像是被什么推着往前走的钟摆。他没动,任它震,直到小安推门进来,手里端着温水和药盒。
“哥,你火了。”她把水放在床头柜上,语气平常得像在说“今天有雨”。
程疏言睁开眼,目光落在她举起的平板上——央视客户端首页推送,《这群奶奶跳的舞,看哭了》;微博热搜第一,#百人广场舞跳进央视报道#,点进去是李奶奶带着一群银发老人在公园空地跳舞的视频片段,背景音乐正是他那首《星光》的纯音乐版。
他的手指微微动了动。
小安把平板递过去,顺手调出新闻详情页。画面里,记者站在晨光中的广场,声音温和:“这支由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舞蹈队,因改编播放量破亿的原创音乐《星光》而走红网络……更令人感动的是,创作者程疏言先生虽因声带受损暂无法发声,仍主动授权免费使用,并表示‘愿光为他们照亮舞台’。”
程疏言看着,指尖缓缓滑过屏幕,在“社会担当”四个字上停顿了三秒。
然后,他划到了视频下方的一帧截图——李奶奶穿着淡蓝色运动服,耳垂上的银色耳钉闪了一下,正笑着调整队形。那一瞬间,他记得清楚,那天她还冲镜头喊了一句:“小伙子,我们给你跳支最精神的!”
他的喉结动了动,想笑,却只发出一声沙哑的气音。
小安轻声问:“要回个音吗?工作室那边说,已经有公益机构联系,想用这首曲子做老年认知障碍预防项目的宣传配乐。”
程疏言点头。
她打开录音软件,按下录制键,递到他唇边。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像是从砂纸上磨出来的:“可……以。用。”
停顿。
再开口时更慢,但每个字都稳:“不限……时间,不……收费。只要是……帮他们的,都可以用。”
话没说完,一阵刺痒涌上喉咙,他猛地咳嗽起来,肩膀绷紧,手撑住床沿。小安立刻关掉录音,递上温水。他喝了一口,缓了好一会儿,才抬手示意继续。
“国家……看见了。”他说,声音极轻,却清晰,“那就……让更多人,被看见。”
录音结束。小安保存文件,标注命名:【公益授权声明_v1】。她低头整理媒体合集时,特意在央视报道的时间轴上标红了一段——02:17,舞蹈高潮部分使用的旋律,正是《星光》副歌变奏。
窗外,护士查房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走远。
程疏言靠在床头,闭眼。阳光挪了一寸,落在他手背上。他无意识地用指尖轻叩床沿,一下,两下,节奏缓慢却坚定——恰好与奶奶团舞蹈的鼓点重合。
那是他写歌时的习惯动作。现在,成了某种回应。
手机又震了一下。系统提示音响起:【共鸣值+8642,当前总值:9,872,103】
他没睁眼,嘴角却微微扬起。
这一章的开头,是从一条转发开始的。
三天前,李奶奶把她们排练的视频上传到社区公众号,标题很朴素:《咱们也追个热点,跳个年轻人的歌》。配图是二十几个老太太挤在镜头前比心,背景音乐是《星光》剪辑版。没人想到,这条原本只为记录日常的内容,会被一个路过的短视频博主偶然刷到,顺手做了二次剪辑发布。
“你们见过60岁阿姨跳Z世代神曲吗?”博主配上这句话,加上#代际共鸣天花板# 的标签,当晚冲上热榜前三。
第二天清晨,央视地方频道官微转发:“当岁月遇上旋律,不是追赶潮流,而是重新定义属于自己的光。” 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跟进专题报道,《一首歌,一群奶奶,一场无声的社会对话》。
全网开始扒这首歌的来历。
作曲者名字浮出水面:程疏言。
曾以一曲《星坠》横扫亚洲音乐奖的天才创作人,三年前车祸重伤,声带受损,从此沉寂。而这首《星光》,是他复健期间用电子合成器一点点拼出来的作品,最初只是发在个人账号上的“随便听听”,没想到,竟以这样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消息传回医院时,程疏言正在做发声训练。
医生让他读单音节词:“啊——”
他张嘴,只有气流摩擦声。
护工摇头:“今天状态不太好。”
就在这时,小安冲进来,举着手机:“哥!你的歌上央视了!”
他没反应过来。
她把视频放给他看——李奶奶她们穿着统一的浅蓝马甲,在晨光中整齐划一地抬手、转身、踏步,动作不算完美,却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有个奶奶跳着跳着鞋松了,干脆脱掉光脚继续跳;另一个戴着老花镜,一边跳一边偷偷瞄队友步伐。
背景音乐温柔流淌,像风穿过麦田。
他怔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