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疏言睁开眼睛时,阳光从窗帘的缝隙照进来,落在他左耳的星月耳钉上,闪了一下。
像是一种提醒。
他没动,就躺在床上。外面有脚步声,有护士推车的声音,还有小安在角落收拾药盒时瓶子轻轻碰撞的响动。这些声音很普通,但他听着却觉得踏实。至少现在他是清醒的,是完整的,还能为自己做决定。
平板放在胸口,屏幕还亮着。系统界面里,《候鸟》的情感分析报告在中间:听众情绪感知图谱显示,“深情不纠缠”占比87%;关键词提取TOP5:等待、坚持、不打扰、释怀、祝福。
他盯着这组数据看了很久。
他不是想知道这首歌有多受欢迎,而是想确认一件事——它有没有变成他最怕的样子:一场回应绯闻的工具,一次发泄情绪的出口,一段被人误解为“控诉”的告白。
还好没有。
它还是那首歌,安静地飞过山海,穿过风雨,带着一点温柔,落进了真正懂它的人心里。
“你又看一遍?”小安走过来,把药盒放进抽屉,递给他一杯温水,“都快背下来了吧。”
程疏言接过水,笑了笑:“我只是在想,有人听懂了。”
“何止听懂。”小安坐到床边椅子上,语气认真,“昨晚我看到一个粉丝视频,一个女孩异地恋三年,听了这首歌后给男友发消息说‘我想见你’。她说以前总怕打扰对方,怕被嫌弃,可听完《候鸟》,突然觉得,有些话不能一直憋着。”
程疏言的手指顿住了。
杯子停在嘴边,热气飘到脸上。
他知道音乐能影响人,但没想到会这样打破沉默。
“她还说……”小安顿了顿,“这首歌不是讲遗憾的,是在教人勇敢。就算最后没在一起,也别让爱变成亏欠。”
病房安静了一瞬。
窗外风吹树叶沙沙响,像有人在哼副歌。
程疏言低头看着平板,滑动页面,找到《候鸟》最早的demo命名页——【未命名_】。那是他在机场等延误航班时写的。耳机里是航班广播,脑子里想的是一个再也赶不上告别的人。
那时他没想过爆红,也没想反击谁,只是把那句说不出口的话,藏进了旋律里。
现在,很多人戴着耳机听它。有人说它治愈,有人说它克制,有人每天听它打卡。
没人说它是报复。
也没人说它是炒作。
它只是被听见了。
而这份“被听见”,不该用热闹来换。
视频通话突然响起。
屏幕上出现周默的脸,背景是公司会议室,玻璃外有人来回走动,表情着急。
“疏言,”周默直接开口,“热搜还在前三,#程疏言林晚舟同框照#话题讨论量破两亿了。公关建议我们趁机官宣单曲上线,打上‘情感回应’标签,制造反差记忆点。”
程疏言静静看着他:“所以呢?”
“所以这是流量啊!”周默压低声音,“你现在不说,别人就会替你说。媒体稿子都写好了,标题我都看到了:《程疏言新歌疑似回应旧情,歌词句句带刺》《从恋人到陌路,一首道尽十年纠葛》……你不蹭热度,热度也会蹭你!”
程疏言没反驳。
他知道周默说得对。
在这个时代,沉默就是让人随便定义你。
但他更清楚,一旦贴上“感情纠纷”的标签,《候鸟》就不再是《候鸟》了。
它会变成八卦谈资,变成站队工具,变成社交平台的话题燃料。
“如果我说,我不想蹭。”程疏言轻声问,“是不是就没人愿意听它了?”
周默一愣。
“我的意思是——”程疏言抬头,眼神清楚,“如果我不讲故事,不制造冲突,不让它卷进这场风波,是不是大家就不会点开了?”
周默张了张嘴,最后叹气:“不一定。但肯定会慢很多。现在的人习惯先看故事再听歌。你要他们只因为旋律和歌词喜欢一首歌……很难。”
“可我就想这么做。”程疏言放下水杯,拿起平板,“我一直相信音乐本身就有力量。如果它不够强,那就让它更强。而不是靠编故事包装成爆款。”
周默皱眉:“你这是理想主义。”
“也许是。”程疏言笑了笑,“但我曾经是个连歌都不敢发的人。现在我能发布作品,已经是进步了。我不想第一步就妥协。”
两人对视了一会儿。
空气有点紧。
直到小安起身,悄悄离开病房,轻轻关上门。
周默终于松口:“那你打算怎么发?匿名?假装这歌不是你写的?”
“我就写一句话。”程疏言打开编辑框,慢慢打出:
音乐是最好的表达。
简单,平淡,没有暗示,没有悬念。
就像《候鸟》一样。
周默盯着这句话看了几秒,忽然笑了:“你真是够倔的。”
“我不是倔。”程疏言抬头,目光坚定,“我只是不想辜负那些真正听懂的人。如果这首歌是因为‘程疏言分手了’才被人记住,那对所有默默流泪、悄悄转发的人来说,不公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