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后。
京州大学,大礼堂。
后台的临时休息室里,陈清泉教授来回踱步,花白的头发下,是一张写满焦虑的脸。
“林峰,是不是太急了?我们才刚刚完成初步的验证模型!现在就拿出去,万一……”
“万一什么?”林峰正在调试设备,头也没抬。
“万一有纰漏怎么办?万一核心思路被别人看穿了怎么办?这是在刀尖上跳舞!”陈清泉停下脚步,他身后的几个年轻研究员,都是他带过来的学生,也都一脸紧张。
林峰终于停下手里的活,他转过身,看着这位为他奔走两周,熬红了双眼的老教授。
“陈教授,我们现在就在刀尖上。”
他指了指外面。“我们没有时间躲在实验室里慢慢打磨。我们需要资源,需要最好的设备,需要一个没人敢随意插手的环境。这些,怎么来?”
林峰走到陈清泉面前。
“等别人施舍吗?”
“不。是打出来。”
“今天,我们就是要放一把火。一把能烧到省里,烧到京城,让所有人都看见的大火。火光一起,牛鬼蛇神,才不敢靠近。”
陈清泉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那份与年龄不符的镇定,让他无言以对。
同一时间,京州市委书记办公室。
金亮将一份印着“京州大学技术演示会”的邀请函复印件放在桌上。
“书记,林峰那边要开技术演示会,邀请了市内一些高校的学者和媒体。”
李达康正在看一份关于城市绿化改造的文件,眼皮都没抬一下。
“哦?这么快就坐不住了?想搞舆论造势了?”
“看样子是。”金亮低声说,“又是请学者,又是请媒体,阵仗不小。应该是想把名气打出去,好方便他后续要钱要政策。”
李达康放下笔,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
“年轻人,沉不住气,可以理解。他以为这是在大学里搞项目汇报吗?弄几个花里胡哨的PPT,找几个相熟的教授捧捧场,再让媒体吹嘘几句,就能成事?”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轻蔑。
“也好。我正想看看,他到底能拿出什么东西来。一个草台班子,两个星期,能变出什么花来?”
李达KOM敲了敲桌子。
“你,安排一下。市委宣传部,还有科技局,都派人过去。不用多,每个单位去两个。让他们带上最好的设备,给我全程录下来,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我要看看,这个被祁同伟捧上天的‘绝世天才’,到底是在搞科研,还是在演戏!”
金亮立刻点头。
“明白了,书记。我这就去安排。”
下午两点,京州大学礼堂。
现场并没有坐满,来的人不多,但分量不轻。
前排坐着几位汉东省内材料学和计算机领域的知名教授,中间是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后排则零散地坐着几个气质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中年人,正是李达康派来的“观察员”。
王德发站在后台,紧张得手心全是汗。
“林峰,我……我有点慌。”
“慌什么?”林峰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你现在是星宇科技的首席技术官,拿出你的气势来。”
“可下面那么多人……”
“他们是来看神迹的。”林峰拍了拍他的肩膀,“而我们,就是创造神迹的人。”
灯光暗下,一束追光打在舞台中央。
林峰一个人走了上去。
没有多余的寒暄,他对着话筒,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礼堂。
“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下午好。我是星宇科技的林峰。”
“今天,我们不谈理论,不看PPT。”
“我们只看一样东西。”
他话音刚落,身后的幕布缓缓拉开。
舞台中央,一个金属支架上,静静地固定着一只银白色的机械臂。
它拥有和人类手臂几乎一样的结构,五根灵活的手指,表面覆盖着某种复合材料,在灯光下反射着柔和的光泽,充满了科幻感。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这就是工业机器人吧?做得倒是挺漂亮。”一个记者小声对同伴说。
“没什么新意,德国库卡公司的机械臂比这更灵活。”后排科技局的干部不屑地撇撇嘴。
林峰没有理会台下的议论。
他打了个响指。
王德发在台侧的控制台前,对着麦克风下达了第一个指令。
“基础测试,抓取。”
一个工作人员端着一个托盘走上台,托盘里,放着一枚生鸡蛋。
机械臂动了。
它的动作流畅、柔顺,没有丝毫工业机械的僵硬感。
五根手指精准地张开,轻轻包裹住那枚脆弱的鸡蛋,然后缓缓举起。
稳如磐石。
台下懂行的人,表情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种力度的精准控制,已经相当出色。
“雕虫小技。”李达康派来的宣传部干部低声评价。
林峰走到台前。
“各位,如果只是这样,那我今天就是来浪费大家时间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