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的午后,桂花的甜香漫过高三(2)班的窗台,把教室里的习题册都染上了几分暖意。刚上完体育课的尤龙抱着一个篮球冲进来,额角的汗珠还没擦干,就凑到苏松和白墨的课桌旁,声音里满是兴奋:“下周就是中秋节了!咱们诗社第一次活动刚好赶在节前,不如办个‘中秋诗词灯会’吧?又有诗又有灯,多有氛围啊!”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在六人小组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正在整理《诗经》植物资料的宋子充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中秋与诗词本就契合,《诗经》里虽没有直接写中秋的篇目,但‘月出皎兮’‘如月之恒’等句子,都能用来呼应中秋主题,倒是个不错的方向。”
白墨立刻从抽屉里拿出诗社章程草案,翻到空白页快速记录:“中秋诗词灯会 —— 主题围绕‘月、秋、诗’展开,既符合传统节日氛围,又能融入《诗经》元素,还能让第一次活动更有记忆点。咱们现在就分工讨论,把初步构想定下来。”
贺花抱着她的汉元素手账本,指尖轻轻划过一页画着宫灯的草图:“要是办灯会,装饰肯定少不了!我可以设计一批《诗经》主题的灯笼,比如在灯笼上画‘月出皎兮’的场景,或者写‘山有扶苏’‘蒹葭苍苍’的诗句,再搭配些流苏、玉坠,晚上点亮的时候肯定特别好看。” 她边说边翻开手账本,里面已经有几幅简易的灯笼设计图,有的是圆形宫灯,有的是六边形花灯,每一款都留了空白处用来题诗。
宋子都靠在教室后门,手里转着相机,闻言挑了挑眉:“灯笼设计得再好,没有灯光也出不来效果。我可以找美术老师借些彩色玻璃纸,贴在灯笼里面,晚上用暖光灯泡点亮,光线透过玻璃纸会变成渐变的颜色,拍出来的照片也更有层次感。另外,我还能在活动室四周挂些串灯,模拟星空的效果,搭配《诗经》里的月景诗句,氛围直接拉满。”
苏松拿着牛皮笔记本,把两人的想法快速记下:“灯笼设计(贺花负责):《诗经》主题手绘 + 题诗,搭配流苏装饰;灯光布置(宋子都负责):彩色玻璃纸灯笼 + 串灯星空,突出中秋月色氛围。尤龙,场地申请和互动环节你有什么想法?”
尤龙立刻挺直腰板,掰着手指算:“场地还是用操场的活动室,我昨天去看过了,空间够大,还有窗户可以通风,晚上打开窗户还能看到月亮!互动环节除了之前说的诗词接龙、猜诗句,咱们还可以加个‘灯笼祈福’的环节 —— 让大家在灯笼上写下自己的中秋愿望或者喜欢的诗句,挂在活动室的角落,最后一起点亮,多有仪式感啊!”
“这个主意好!” 白墨眼睛一亮,“还可以准备些小奖品,比如贺花做的《诗经》主题发簪、宋子都打印的诗景照片,奖励给诗词游戏赢了的同学,既能增加互动性,又能让大家更有参与感。”
宋子充这时忽然开口:“我可以准备些与中秋、月亮相关的《诗经》拓展资料,比如‘月出’三篇的赏析、古人中秋祭月的习俗,打印成小卡片分发给大家,让大家在玩的同时,也能了解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另外,我还能找些中秋相关的传统糕点,比如月饼、桂花糕,放在活动现场,让大家边吃边聊,更有节日氛围。”
苏松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从主题、装饰、灯光,到互动环节、资料准备、奖品设置,每一项都有了初步规划,心里满是成就感:“咱们的初步构想已经很完整了,接下来就是分工落实。贺花负责灯笼设计和制作,宋子都负责灯光布置和照片打印,尤龙负责场地确认和互动环节策划,宋子充负责资料整理和糕点准备,我和白墨负责整体统筹和流程衔接,有问题随时在群里沟通。”
“对了,咱们还得找陈老师帮忙看看方案,毕竟是诗社第一次活动,有老师的指导会更稳妥。” 白墨补充道,“另外,咱们可以在班级里发个通知,邀请其他同学参加,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扶苏诗社’,说不定还能吸引新成员加入。”
放学后,六人一起去找陈老师。陈老师听了他们的灯会构想,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你们的想法很有创意!既结合了传统节日,又融入了《诗经》文化,还考虑到了互动性和知识性,比我预想的还要周全。我这里有几本关于中秋习俗的书籍,可以借给你们参考,另外,我还能帮你们联系学校的后勤部门,借些桌椅和灯泡,让活动更顺利。”
得到陈老师的支持,六人更是干劲十足。走出办公室时,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操场上的梧桐树影被拉得很长,像《诗经》里的句子。尤龙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曲子;贺花和白墨凑在一起,讨论着灯笼的颜色搭配;宋子都拿着相机,对着夕阳拍了几张照片,说要用来做活动海报的背景;宋子充则在旁边提醒大家,明天要记得把各自负责的部分列个详细清单,避免遗漏;苏松走在最后,手里握着笔记本,心里满是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