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暖阳透过老旧的玻璃窗,在扶苏诗社活动室的木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面上摊着几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上面零散写着 “诗社首次活动”“《诗经》分享” 等字样,旁边还放着贺花上次带来的丝绸面料样本,淡蓝色的暗纹在光线下若隐若现。诗社的六个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有些沉闷 —— 距离确定举办首次公开活动已经过去三天,大家始终没敲定合适的活动主题。
“要不还是从《关雎》入手吧?” 苏松率先打破沉默,他指尖点着笔记本上的字迹,“毕竟是《诗经》开篇,大家多少都听过,接受度会高一些。”
白墨轻轻摇头,将手中的《诗经》翻到某一页:“《关雎》固然经典,但只讲一篇,很难让大家真正了解《诗经》的全貌。而且如果只是单纯讲解诗句,恐怕会显得枯燥,刚招募的新成员说不定会失去兴趣。”
贺花也跟着点头,她把刚画好的汉服配饰草图推到桌中央:“上次设计汉服时,我们融入了《周南》里的好几篇诗,如果活动主题太局限,可能没办法把这些文化元素都展现出来。”
宋子都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那总不能把《诗经》三百篇都讲一遍吧?第一次活动,时间有限,得找个既能让新手入门,又能体现诗社特色的主题才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来讨论去,始终没找到满意的方向。就在这时,一直低头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的尤龙忽然抬起头,手里捏着一支铅笔,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我有个想法,咱们不如把第一次活动的主题定为‘初识《诗经》’?”
他的声音不算大,却瞬间让喧闹的讨论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宋子充推了推眼镜,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尤龙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草稿纸摊开,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活动框架:“我觉得,第一次活动的核心不是‘讲透某一篇’,而是‘让大家走进《诗经》’。很多人对《诗经》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课本里的几句诗,不知道它其实分‘风、雅、颂’三个部分,也不知道里面藏着那么多关于古人生活、情感的故事。所以‘初识’这个主题,既能从零开始,给大家介绍《诗经》的基本篇目和文化背景,又能留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展示之前准备的汉服、配饰这些创意元素。”
他指着草稿纸上的 “风、雅、颂” 三个字,继续解释:“比如,我们可以先花二十分钟,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经》的起源和分类 ——‘风’是各地的民歌,里面有采桑女的心事,有戍边人的乡愁;‘雅’是宫廷宴乐,藏着古人的礼仪和抱负;‘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带着庄重的历史感。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先对《诗经》有个整体的认知,之后再结合具体篇目展开,就不会觉得枯燥了。”
苏松看着那张草稿纸,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思路好!我之前总想着‘讲哪篇’,却没考虑到‘怎么让大家愿意听’。用‘初识’做主题,相当于给新手搭了个台阶,再结合故事讲解,肯定比单纯的文本分析有意思多了。”
白墨也轻轻点头,手指在《诗经》的封面上轻轻摩挲:“‘初识’这两个字,既温柔又有分寸感,不会让新手觉得有压力,也能让老成员重新梳理对《诗经》的认知。而且,这个主题正好能把我们之前准备的元素都串联起来 —— 贺花的汉服可以对应‘风’里的民俗,我们之前讨论的诗词接龙游戏,可以穿插在‘初识’的过程中,让大家边玩边学。”
贺花立刻拿起尤龙的草稿纸,在旁边添上汉服的小图案:“对!我可以把之前设计的汉服做成小模型,在介绍‘风’的时候展示,告诉大家这件衣服里藏着《桃夭》的喜庆,那件配饰里有《蒹葭》的清雅。这样一来,文化就不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
宋子都拍了下手,语气里满是赞同:“尤龙,你这脑子也太灵光了!之前讨论汉服设计的时候,你就总能想到实用性的细节,现在策划活动,又能一下子抓住核心问题。我刚才还在发愁怎么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你这个‘初识’主题,直接把问题解决了!”
被大家这么一夸,尤龙的脸颊微微泛红,他挠了挠头,把草稿纸往旁边推了推:“其实我也是昨天晚上翻《诗经》的时候想到的。我之前读《诗经》,总觉得很难懂,后来发现,只要先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再读诗句,就像突然找到了钥匙。所以我想,其他人可能也会有同样的困扰,不如从‘认识’开始,慢慢引导大家走进来。”
说着,他像是想起了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浅蓝色的笔记本,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夹着一张折得整齐的信纸:“对了,我还根据自己读《诗经》的感受,写了一首原创的小诗,叫《赋》,想读给大家听听,也算是给‘初识《诗经》’这个主题加个注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