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浓,教学楼里的喧闹声渐渐散去,只剩下零星几个教室还亮着灯。扶苏诗社的活动室里,苏松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一本厚厚的牛皮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窗外的晚风拂过,卷起桌上散落的几张《诗经》资料卡片,他伸手将卡片拢好,目光又落回笔记本上 —— 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 “扶苏树下的诗词灯会” 筹备事项,每一条都标注着日期、负责人和进度。
自从诗社确定要举办第一次公开活动 “扶苏树下的诗词灯会”,苏松就主动承担起了资料整理和反馈记录的工作。每天放学后,他都会留在活动室里,把大家讨论的内容、同学提出的建议一一整理成册,再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筹备计划。他的牛皮笔记本,也渐渐成了灯会筹备的 “万能手册”,不管谁遇到问题,只要翻开这本笔记,总能找到答案。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贺花抱着一摞汉服设计草图走了进来:“苏松,你还在整理资料啊?我刚把灯会要展示的汉服模型调整好了,想跟你确认一下展示的位置和方式。”
苏松抬起头,连忙把笔记本翻到 “汉服展示筹备” 那一页:“我正好整理到这部分。你之前说想把汉服模型放在扶苏树旁边的展示架上,我记了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 展示架要提前擦干净,上面可以挂一些《诗经》里的诗句卡片,比如《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你的汉服设计呼应。另外,我还在笔记里记了几个同学的建议,说希望能看到汉服细节,比如刺绣的纹样,你可以准备一个小放大镜,放在展示架旁边,方便大家观察。”
贺花凑过去看笔记本,只见 “汉服展示筹备” 下面,不仅写着她提到的展示位置,还补充了 “诗句卡片内容”“放大镜准备”“模型固定方式(避免风吹倒)” 等细节,甚至还画了一个简单的展示架草图。“你也太细心了吧!” 贺花忍不住感叹,“我只想到了把模型放上去,却没考虑到这些细节,有你这些记录,展示环节肯定能顺利很多。”
苏松笑了笑,又翻到另一页:“对了,昨天有个新加入的同学跟我提建议,说希望在灯会上增加《诗经》插图的绘制内容,比如让大家现场画一画《关雎》里的雎鸠、《蒹葭》里的芦苇,既能互动,又能加深对诗句的印象。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把它记下来了,还标注了‘可交给贺花负责,结合汉服设计元素’,你看你这边有没有时间准备?”
贺花眼睛一亮,立刻点头:“当然有!我正好有一些《诗经》插图的草稿,可以提前打印出来当参考,再准备一些画纸和彩笔,让大家现场创作。到时候还能把大家画的插图贴在展示区,和汉服模型搭配,效果肯定很好。”
“那我把这个安排记下来。” 苏松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补充 “《诗经》插图绘制环节:贺花负责准备参考草稿、画纸、彩笔,现场设置绘画区,作品后期贴在展示区”,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对勾,“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贺花离开后,苏松又继续整理资料。他把之前收集到的《诗经》相关资料,按 “风、雅、颂” 分类整理成卡片,每一张卡片上都写着篇目名称、核心诗句、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关雎》的卡片上,不仅写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补充了 “创作背景:反映周代贵族青年的爱情观,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文化内涵:雎鸠象征忠贞,荇菜象征和谐”。
正整理着,宋子都拿着一张诗词接龙的卡片走了进来:“苏松,我刚才在准备诗词接龙的卡片,遇到个问题 —— 有几句诗的读音不太确定,比如《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的读音是 jiān jiā对吧?还有《采葛》里的‘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葛’是 gě还是 gé?”
苏松立刻把笔记本翻到 “诗词读音注释” 那一页,这是他专门整理的《诗经》常见易错读音表:“你看,‘蒹葭’确实是 jiān jiā,我还记了它的意思是‘初生的芦苇’;‘葛’在这里读 gé,指的是‘葛藤’,古代用来织布。我在笔记里还标注了几个容易读错的字,比如《桃夭》里的‘有蕡其实’,‘蕡’读 fén,是‘果实丰硕’的意思,你可以参考这个表,把容易错的读音标在卡片上,避免大家接龙的时候读错。”
宋子都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整齐的读音表,忍不住赞叹:“你这笔记也太全面了!不仅有读音,还有意思解释,简直就是一本《诗经》小词典。有了这个,我准备卡片就不用担心出错了。”
“其实也是之前有同学问过类似的问题,我才整理的。” 苏松说道,“上周有个同学问我《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参差’是 cēn cī还是 cān chā,我当时没答上来,后来查了资料,就把这些常见的易错读音都整理到笔记里了,顺便还加了意思解释,方便大家理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