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透过旧教学楼秘密基地的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尤龙和宋子充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一本《诗经》和几张写满字迹的草稿纸,两人正为下次诗社活动的内容争论不休 —— 原本计划开展 “《诗经》知识竞赛”,却在 “该侧重翻译技巧还是文化背景” 的问题上僵持不下。
“肯定要先教翻译技巧啊!” 尤龙把《诗经》翻到《蒹葭》那一页,指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说道,“很多成员连‘蒹葭’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白露为霜’的语法结构也搞不懂,直接讲文化背景,只会让大家觉得‘听不懂’。比如‘苍苍’是叠词,形容草木茂盛,‘为霜’是‘变成霜’,先把这些基础的翻译搞明白,才能谈欣赏诗里的意境。”
宋子充推了推眼镜,不紧不慢地反驳:“翻译技巧重要,但文化背景才是《诗经》的灵魂。就像《桃夭》里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果不知道周代‘婚姻是家族大事’的背景,只翻译成‘这个女子出嫁,能让家庭和睦’,大家根本体会不到诗句里对‘家庭和谐’的重视,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用‘桃花’比喻新娘 —— 因为桃花象征多子多福,是当时对婚姻的美好期待。”
两人各执一词,声音渐渐提高,吸引了正在整理书架的苏松和白墨。“你们在吵什么呢?” 苏松走过来,拿起草稿纸上的 “知识竞赛方案”,上面写着 “竞赛内容:《诗经》翻译 + 文化常识”,却没标注侧重比例。
尤龙抢先解释:“我们想搞知识竞赛,但我觉得应该先教翻译技巧,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大家答题时才不会因为‘看不懂字词’丢分;子充却觉得要先讲文化背景,说没有背景就理解不了诗的内涵。”
白墨接过方案,仔细看了看,忽然笑了:“其实不用非要二选一啊。你们俩的想法正好互补 —— 尤龙擅长抓‘语言细节’,子充擅长挖‘文化深度’,不如分工合作,分阶段教学:先由尤龙讲解翻译技巧,帮大家‘读懂字面意思’;再由子充介绍文化背景和创作思路,帮大家‘理解深层内涵’。这样既能打好基础,又能提升欣赏能力,不是两全其美吗?”
她的话像一盏灯,瞬间照亮了两人的思路。尤龙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手:“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比如讲《关雎》,我先教大家‘参差荇菜’的‘参差’是‘长短不齐’,‘左右流之’的‘流’是‘求取’,帮大家把诗句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文;然后子充再讲‘荇菜是祭祀用的植物’‘周代贵族的择偶标准’,这样大家既能看懂诗,又能明白诗背后的文化,比只讲一方面强多了!”
宋子充也点头赞同:“而且分工能让教学更有条理。我们可以把《诗经》的知识点分成‘基础层’和‘提升层’——‘基础层’由尤龙负责,包括古文翻译技巧、常见字词含义、简单句式分析;‘提升层’由我负责,包括文化背景、创作思路、意境赏析。每次活动先讲‘基础层’,再讲‘提升层’,最后通过知识竞赛巩固,成员们肯定能更快理解和欣赏《诗经》。”
两人立刻开始细化分工。尤龙从书包里掏出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翻到 “《诗经》常见字词表”,开始整理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我打算先教‘古今异义’,比如‘涕’在《诗经》里是‘眼泪’,不是现在的‘鼻涕’;‘走’是‘跑’,不是现在的‘行走’。然后教‘词类活用’,比如‘琴瑟友之’的‘友’,本来是名词‘朋友’,在这里用作动词‘亲近’。最后教‘特殊句式’,比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省略句,完整的应该是‘(我们)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他一边说,一边在草稿纸上举例:“就拿《邶风?击鼓》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说,‘执’是‘握住’,‘子’是‘你’,‘偕老’是‘一起到老’,先把每个字词的意思讲明白,再串联成现代文‘握住你的手,和你一起到老’,大家就能轻松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子充再讲这首诗是‘戍边士兵对爱人的承诺’,背景是‘周代战争频繁,士兵常年在外’,大家就能体会到诗句里的深情和无奈。”
宋子充则拿出自己整理的《诗经》文化背景资料,开始规划 “提升层” 的教学内容:“我会按‘风、雅、颂’分类介绍文化背景。比如讲‘风’时,会介绍‘风是各地民歌,反映了当时的民俗生活’,像《卫风?氓》里的‘抱布贸丝’,反映了周代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讲‘雅’时,会介绍‘雅是宫廷宴乐,体现了贵族的礼仪和抱负’,像《小雅?鹿鸣》里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贵族宴请宾客时的乐歌,表达了‘欢迎贤才’的心意;讲‘颂’时,会介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带有庄重的宗教色彩’,像《周颂?清庙》里的‘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是祭祀周文王时的歌词,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