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天的下午,诗社的微信群里格外热闹。苏松发起了一条群投票:“为了不让大家寒假断了联系,我提议开展线上打卡活动,选项有‘每周二线上读书会’‘不定期视频通话’‘开学前线上成果分享会’,大家看看想参加哪些?” 投票刚发出,不到五分钟就收到了六个人的回复,所有选项全票通过。宋子都还在群里补了一句:“必须全参加啊!不然寒假多无聊,还能顺便监督大家别偷懒,一举两得!”
很快,苏松就整理出了详细的线上活动安排表,用表格形式清晰列出了活动时间、内容、负责人和参与方式,还特意标注了 “每次活动后需在群内提交‘打卡笔记’,记录收获与感悟”。白墨主动承担了线上读书会的资料整理工作,贺花负责设计活动海报,宋子充则担任 “打卡监督员”,确保每个人都能按时参与。看着群里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苏松心里暖暖的 —— 即使寒假不能见面,诗社的凝聚力也丝毫没有减弱。
第一次线上读书会定在寒假第一周的周二晚上八点。晚上七点五十,苏松就提前在腾讯会议上发起了会议,还特意设置了 “诗经主题” 的虚拟背景,背景里是他手绘的扶苏树和《关雎》诗句,温馨又有氛围感。八点刚到,大家就陆续进入了会议,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
“今天的读书会,我们先从《蒹葭》开始,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感悟,也可以提出疑问,一起讨论。” 苏松作为主持人,率先开口。他分享了自己整理的《蒹葭》批注,重点分析了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中 “长”“跻”“右” 三个字的含义,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这三个字就像我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时候觉得路途遥远,有时候觉得陡峭难攀,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看到希望。”
苏松话音刚落,白墨就接着分享:“我最近看了《诗经名物新证》,里面提到‘蒹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芦苇,在西周时期,芦苇不仅是观赏植物,还被用来制作乐器和农具。结合这点再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芦苇荡边劳作或生活的场景,诗句也变得更生动了。” 她还把自己画的芦苇图谱分享到屏幕上,细致的笔触让大家眼前一亮。
尤龙当时刚下班回家,还穿着书店的工作服,却依旧准时参加了读书会。他分享道:“我在书店工作时,遇到一位老爷爷,他说《蒹葭》里的‘追寻’精神特别珍贵,不管是追求理想还是友情,都需要这份执着。我觉得很有道理,现在每次读《蒹葭》,都会想起我们诗社一起努力的日子。”
宋子都虽然平时爱搞怪,但在读书会上却格外认真。他分享了自己画的《蒹葭》插画,画里是一片白茫茫的芦苇荡,一个少年正沿着河岸前行,眼神坚定。“这是我想象中的《蒹葭》场景,虽然追寻的过程很艰难,但少年的眼神里有光。” 他还调皮地补充,“等我旅行回来,再给大家画一幅实地版的《蒹葭》插画!”
读书会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从诗句含义到历史背景,从个人感悟到生活联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会议结束后,大家按照约定,在群里提交了 “打卡笔记”。贺花的笔记里还附带了自己设计的《蒹葭》主题书签草图,宋子充则整理了大家的讨论要点,形成了一份详细的《蒹葭》解读文档,方便大家后续复习。
除了固定的读书会,诗社成员还会不定期发起视频通话,分享自己的寒假生活。有时候是苏松分享自己写《高三?人物志》的进展,有时候是贺花展示自己新设计的汉服纹样,有时候是尤龙吐槽书店里遇到的趣事,有时候是宋子都直播自己旅行中的见闻。
有一次,宋子都在 A 省的木雕古镇发起了视频通话。他拿着手机,带着大家 “云游览” 古镇:“你们看,这条青石板路有上百年历史了,两边的木雕工坊里,老师傅们还在坚持传统工艺。” 他还把手机镜头对准了一位正在雕刻牡丹的老师傅,让大家近距离观看木雕过程。贺花看得格外认真,一边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牡丹花瓣的雕刻顺序是从外到内,线条要流畅,下次设计汉服纹样可以借鉴这个思路。”
还有一次,白墨发起视频通话,分享自己和父亲一起读《诗经》的经历。镜头里,白墨的父亲正拿着一本《诗经》,轻声朗读《凯风》,白墨坐在旁边,偶尔补充几句自己的批注。“我爸现在每天都会抽时间和我一起读诗,还会跟我讨论诗句里的亲情故事,感觉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白墨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大家都深受感动。
尤龙也经常在下班后跟大家视频通话。有一次,他兴奋地告诉大家:“今天书店来了一位顾客,想买《诗经》相关的书籍,我给她推荐了我们诗社整理的资料,她特别感兴趣,还问能不能加入我们的线上活动呢!” 大家听了都很开心,苏松还提议:“以后可以邀请更多对《诗经》感兴趣的人参加我们的线上读书会,一起传承传统文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