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开始的一个雨天,白墨在自家书房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了一本深蓝色封面的书 ——《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诠释》。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有些磨损,扉页上还夹着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是父亲年轻时的字迹:“传统是根,创新是魂。” 白墨记得,这本书是父亲去年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当时还跟她说:“你喜欢研究《诗经》,又爱做手工,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些启发。” 之前因为备考忙碌,她一直没来得及翻看,如今终于有了闲暇,便抱着书坐在窗边,伴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沉浸在了传统手工艺的世界里。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深耕传统手工艺领域三十年的学者,书中不仅记录了木雕、剪纸、刺绣等二十多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与制作技艺,还深入分析了当下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如何通过现代设计让传统工艺 “活” 起来。白墨越读越入迷,尤其是看到书中提到 “传统手工艺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可触摸、可使用的美好” 时,她不禁想起自己之前设计的《诗经》主题汉服配饰,突然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白墨几乎每天都会花两三个小时读这本书,遇到触动自己的段落,就用彩色笔在旁边做批注,还特意准备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将书中的核心观点、案例分析以及自己的感悟一一整理下来,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读书笔记。
白墨的读书笔记分为 “传统手工艺现状分析”“个人手工实践反思”“未来学习与实践计划” 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写得细致而深刻。
在 “传统手工艺现状分析” 部分,她摘录了书中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困境的内容:“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许多传统手工艺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需求小,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困境。以苏绣为例,如今能掌握‘虚实乱针绣’等核心技艺的匠人不足十人,且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 紧接着,她写下了自己的思考:“这让我想起之前去非遗工坊参观时,一位剪纸老艺人说的话:‘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花几十块钱买机器生产的剪纸贴画,也不愿意花几百块钱买手工剪的作品,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不了解手工背后的匠心与故事。’其实,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制作过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这是机器生产无法替代的。”
在 “个人手工实践反思” 部分,白墨结合自己寒假学习的手工制作经历,写下了真实的感悟。寒假期间,她跟着母亲学习了简单的刺绣技艺,尝试在一块素色布料上绣 “蒹葭” 图案。一开始,她总掌握不好针法,线迹歪歪扭扭,绣出来的芦苇毫无灵气。母亲告诉她:“刺绣讲究‘心手合一’,要想着芦苇在风中摇曳的样子,让针线跟着心意走。” 经过十几天的练习,她终于绣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在笔记中,她写道:“这次刺绣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 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与思考。之前我设计汉服配饰时,更注重外观的美观,却忽略了手工制作的温度。以后我要多学习传统手工艺,将《诗经》的文化内涵与手工技艺结合起来,让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美感。”
在 “未来学习与实践计划” 部分,白墨制定了清晰的目标:“1. 开学后选修学校的‘传统手工艺实践’课程,系统学习剪纸、刺绣等技艺;2. 利用周末时间走访本地的非遗工坊,采访手工艺人,记录他们的故事与技艺;3. 设计一套‘《诗经》+ 传统手工艺’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刺绣书签、剪纸窗花、木雕摆件等,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产品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4. 组织诗社成员开展‘手工体验活动’,邀请手工艺人来校授课,让大家亲身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寒假过半的一个晚上,白墨整理完读书笔记,想起苏松之前在诗社线上读书会上分享的乡土小诗,觉得他或许会对自己的读书笔记感兴趣,于是便通过微信将读书笔记的电子版发给了苏松,并附上一条消息:“苏松,这是我读《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诠释》整理的笔记,里面有一些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思考,想和你交流一下。”
苏松当时正在修改自己的乡土小诗,看到白墨的消息,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点开了读书笔记。他一口气读完了整个笔记,被白墨的认真与深刻打动,尤其是看到她对传统手工艺现状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时,他仿佛看到了一个为传统文化传承努力的坚定身影。
苏松很快给白墨回复了消息:“白墨,你的读书笔记太精彩了!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读完,每一部分都让我很有感触。尤其是你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思考,让我想起之前在老家看到的老磨坊 —— 虽然现在改成了民俗展示馆,但里面的石碾、箩筐都是手工制作的,每一件都有故事。其实,传统手工艺和你的《诗经》研究是相通的,都是在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