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和兄先行一步,愚弟随后便至!
刘备扬剑冲入敌阵,与关张二人一同消失在曹军洪流之中。
——许昌司空府内,曹操攥着曹仁密信,怒须皆张。继夏侯惇之后,夏侯渊也成为独目将军,曹营再添一位眼罩将领。医官言道,幸而夏侯渊中箭后未效仿其兄吞目之举,否则性命难保。如今伤势未愈,稍动便痛彻骨髓。
更令曹操震怒的是,江东兵马竟在最后关头接应了刘备残部!此事反倒是曹操理亏——昔日孙曹建安之约三条:其一,双方边境不得陈重兵;其二,孙氏不得再援刘备;其三,江东不得主动进犯曹辖地域。而今究竟是谁在边境陈列重兵?
曹操率领四万大军逼近淮河沿岸,兵锋直指庐江郡边界,此举明显违背了双方约定。
再看第三条,潘璋的船队仅负责接应,并未靠岸登陆,根本谈不上对曹操势力范围的武力侵犯。
唯一的争议点在于第二条,但潘璋坚称:我亲眼确认刘备已死才前来接人!
既然刘备已亡,又怎能指控我们为其提供援助?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孙澎将刘备旧部尽数转移至江东后,更向曹操挑明:违约在先的是你,江湖规矩讲究信用,既然你破坏约定,我们自然要采取应对措施。
** 裸的威胁!
然而这招效果惊人,竟让曹操立即按兵不动。
冷静分析后,曹操不得不承认孙澎确实未违反任何条款,反而是自己率大军压境豫扬交界,实在不占理。
但想到梦寐以求的关羽竟死于乱军之中,连赤兔马都被斩杀,曹操仍觉心如刀绞。
原本稳操胜券能生擒刘关张的局势,竟被一支来历不明的暗箭彻底逆转。
那放冷箭者身份成谜,是否孙澎部下亦未可知——毕竟寒冬腊月埋伏芦苇荡,半截身子都得浸在冰水里。
莫说偷袭他人,自身能不被冻僵已是奇迹。
正是这一箭为刘备四人争取到喘息之机,使其突围至与徐庶、陈到等人完全失联的绝境。
待潘璋救兵抵达时,刘备一行已陷入退无可退之境。
若无那支暗箭,夏侯渊不会负伤,曹仁不会撤离,不仅能生擒刘关张,更可逼退潘璋船队。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面对潘璋你方陈兵四万公然违约的质问,先锋乐进哑口无言。
作为前线将领,他如何应对这等战略层级的诘问?况且曹操此时尚无水军建制,纵使有心强攻,对楼船林立的潘璋舰队也只能望洋兴叹。
曹军追击至潘璋船队附近时,敌军立于楼船之上,向岸上曹军箭如雨下。
凭借高位优势与船身掩护,潘璋部众与曹操的弓箭手展开对射。
乐进暗自盘算:刘备、关羽、张飞皆已毙命,对主公交差已算圆满。若继续追击潘璋引发外交争端,担责的绝不会是早已撤离的曹仁与夏侯渊。
就这样,潘璋船队载着刘备集团最后的精锐力量安然撤离。
曹操怒发冲冠!
此次为剿灭刘备,他不惜抽调预备对抗袁绍的近半兵力粮草,可谓倾尽全力。
而今结果如何?
刘备虽亡,关羽、张飞、关平、简雍亦随之赴死。
更可恼的是,刘备的军师及其余部将,悉数随潘璋归顺江东。
此番虽灭刘备,却仿佛用自家钱粮兵马为孙澎网罗了批沙场虎将。
胜而不悦,此中滋味谁人知?
此役过后:
曹操虽胜犹败,
孙澎虽败实胜。
得失盈亏,洞若观火。
痛煞我也!
曹操抱头哀嚎之际,孙澎正畅饮三盏蜜浆庆贺。
在孙澎眼中,刘备乃当世怀抱理想的求道者,内心对其充满敬重。
但既已投身天下之争...
唯有死去的刘备方为好刘备。无论其人格何等光辉,孙澎都必须在恰当时机送其上路。
当然,此番谋划极为隐秘。即便是执行者潘璋,亦不知黄忠潜伏暗中。
至于刘备旧部,他们目睹的唯有主公等人死于曹 ** 下。
至于刺杀夏侯渊的黄忠,孙澎早已为其备好退路——
寒冬芦苇荡不仅覆满厚雪,冰凌凝结的芦苇茎杆更是烈火难焚。
寒冬腊月,冰冷刺骨的江水让曹军士兵不敢轻易下水搜查。黄忠蜷缩在芦苇丛深处,慢条斯理地嚼着提前备好的干粮,腰间酒葫芦里的烧刀子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
潘璋的船队渐渐驶离后,乐进终究没能下定决心死守这片芦苇荡。等最后一名曹军也撤离时,一艘破旧的渔船悄悄靠岸,载着黄忠消失在茫茫江面上。即便曹军在此驻守,裹着厚实鸭绒防水服的黄老将军也能在芦苇丛中捱到夜幕降临。
当刘备残部在江东舔舐伤口之际,北方局势骤然剧变。建安五年腊月十五,袁熙大军突袭卢龙塞外的蹋顿营地。铺天盖地的箭雨过后,两万乌桓骑兵折损过半,余者仓皇逃入风雪肆虐的荒野。
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里,孙权与袁熙在军帐中与蹋顿讨价还量的交易记录,不过是麻痹敌人的烟雾。看似被迫提供的军粮确实足斤足两,但战马赖以生存的草料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殆尽。当乌桓骑兵发现坐骑饥肠辘辘时,袁熙的枪尖已经抵住了他们的咽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