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淳于琼士气低迷,孙权劝慰道:“单论守城,以濮阳之坚,即便曹仁继续不计代价强攻,我们至少还能坚守半月。眼下钱粮充足,就地募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淳于琼叹道:“唉,也只能如此了。”
沉默片刻,淳于琼突然问道:“仲谋,可知我当年为何追随本初?”
孙权确实好奇。淳于琼曾任西园八校尉,与袁绍、曹操同列。
袁绍在朝堂怒斥董卓,董卓不敢杀他,只将其外放为渤海相。谁料袁绍离京时,淳于琼竟随他同去。
不仅孙权,连孙澎也想知晓其中缘由。
见孙权目露探询,淳于琼远眺城垣,似陷入回忆:“我少时便识本初。那时他不过是袁司空家的庶子,在袁家备受冷落,见袁术需侧身避让,待其走远才敢抬头。”
“而我祖上虽不及袁氏四世三公,却也世代为将。祖父官至长水校尉,统领京畿精锐……”
袁本初自幼家境贫寒,却从未向命运屈服。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坚韧——身处逆境却始终昂首挺胸的气概。
九岁那年,袁本初就以神童之名响彻汝南各县。我正是那时与他相识。作为家族嫡子,我深知自己不过是个倚仗门第的庸人。每日按部就班地习文练武,只求不落人后。但袁本初不同,他从小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记得有次我得了瓶清河崔氏的佳酿想与他共饮,他却因夜读而婉拒。这等稀世美酒,以他庶子身份恐怕此生难再品尝,可他拒绝时眼中竟无半分迟疑。那一刻我明白,此人必成大器。
后来袁成本要收他为继子,旁人都道是机缘巧合。唯有我知道,这是袁本初用无数汗水换来的结果。我自知胸无大志,便决心追随这位志向远大的挚友。他举孝廉入京,我便跟着入京;他进大将军府,我也随之效力。为了不落人后,我暗中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
西园八校尉设立那日,袁本初曾对我说:天下朋友虽多,但能称兄道弟的唯有你淳于琼一人。他还说要匡扶汉室,开创太平盛世。当时站在他身旁的我深信:若袁本初都做不到,这世上便无人能成。
后来董卓将他贬往渤海,那天清晨他仅带一队家将悄然离京。这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城郊十里外,袁本初忽然发现我早已在前方等候。
你可知他当时那副吃惊模样?放着西园八校尉的荣华富贵不要,偏要陪他去渤海郡白手起家!
天底下没人比我更了解袁本初!
他与董卓决裂那日,我就料定要离开雒阳,特意在半道守候。
论武艺我不及颜良文丑,论兵法我不如张合高览,但要说主公最信任的心腹,非我莫属!
仲谋,你定然留有后手。有什么计划尽管说,哪怕要我这条性命也在所不惜——我可以死,但主公绝不能败!
孙权注视着情绪激动的淳于琼,久久无言。
淳于琼猛然按住孙权双肩:就当成全我这一次!主公经得起失败,但若连败两次,他会被彻底击垮的!
孙权挣脱后退,摇头道:休要胡言。我又非神仙,这般绝境哪还有转圜余地?
淳于琼逼近追问:当真不愿相助?
孙权轻叹:非是推脱,只是这法子......
究竟什么法子?快说!
孙权定定凝视着他:你真不怕死?
·
濮阳城郊,曹军大营。
黎明时分,曹洪匆忙闯入帅帐:子孝,快去营外看看!
正在研读地图的曹仁立刻起身:发生何事?
曹洪指着营外:淳于琼把满城百姓都赶出来了!
曹仁皱眉:莫非担心城内混入细作?
曹洪抓耳挠腮:这是那淳于琼的狠毒计策!
濮阳城郊外,曹洪愤怒地指着远处:淳于琼那厮竟将满城百姓驱逐出城,连一粒米都不许带走!
话音未落,他又恨恨道:这厮还假惺惺给百姓指路,让他们来找我们讨饭吃!
曹仁闻言变色:好个歹毒的淳于琼!
二人匆忙出帐查看,只见黑压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来。
曹将军!我是濮阳陈氏家主!
李典将军!上月我还捐了千石军粮!
曹将军!我是您二伯的表亲!那淳于琼连口粮都不让我们带......
营寨外挤满了扶老携幼的百姓,曹仁粗略估算竟不下十万之众。
淳于琼这是把整座城都搬空了!曹洪倒吸一口凉气。
曹仁匆匆寻到程昱商议。程昱听罢立即摇头:我军存粮仅够半月之用,若接济这十万张嘴,一日之内就要断炊。
可濮阳是主公根基所在,城中多少将士亲眷......曹仁犹疑道。
程昱斩钉截铁:除非今日能攻破濮阳,否则绝无余力赈济!
难道真要坐视不管?曹仁仍不死心。
将军打算用什么来养这十万人?程昱反问。
正争执间,张辽等将领纷纷赶来,众人望着营外景象,俱是默然无语。
【
论行军打仗,曹洪曹仁这帮人都是刀口舔血的狠角色,早年跟着曹操连屠城这种勾当都没少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