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月拒绝了顾言深直接干预的提议,也安抚了团队内部急于反击的情绪。她没有陷入与抄袭者纠缠的泥潭,而是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地方。在她看来,与其耗费精力去拍打一只嗡嗡作响的蚊子,不如加固自己的堡垒,让蚊虫无从叮咬。反击,未必需要刀光剑影,有时,一场不动声色的“阳谋”,更能彰显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Moonlight”工作室的氛围从最初的愤懑转向了一种专注而隐秘的兴奋。沈清月召集李哲和杨薇开了一个简短的策略会议。
“我们不直接指责,不公开对峙。”沈清月在白板上写下核心策略,“我们要做的是,让所有人看清,什么才是真正的‘蕨语’,什么才是‘Moonlight’的价值所在。”
她迅速布置任务:
“小杨,你负责整理‘蕨语’系列最完整的创作档案。从我们在植物园拍摄的蕨类原始照片、最初潦草的灵感草图,到每一版修改的手稿、不同材质的试样照片,特别是记录叶脉雕刻工艺迭代过程的那本笔记,全部扫描、整理出来。我们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有温度的设计故事。”
“小李,你立刻联系几位我们最早的、互动最积极的忠实客户。不是让他们去抨击抄袭,而是真诚地邀请她们分享当初为什么选择‘蕨语’,佩戴时的感受,以及她们对支持原创设计的看法。注意,要真实,不要刻意引导,收集她们的原话和佩戴照片。”
“我来负责整体内容的策划和最终呈现方式。”
任务明确,三人立刻分头行动。杨薇翻出厚厚的素描本和装满试样的小盒子,如同打开一个宝藏,每一页草图的修改痕迹,每一片试样的调整,都记录着“蕨语”从模糊概念到精致实物的成长历程。李哲则小心翼翼地与几位核心客户沟通,出乎意料的是,客户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很快发来了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和精心拍摄的照片。
沈清月则沉浸在这些素材中,精心构思。她没有选择义正辞严的声明,而是策划了一组名为 《一枚蕨叶的诞生》 的系列内容。这组内容将分三天,在“Moonlight”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持续释放。
第一天,【灵感之源】。 发布了沈清月在植物园拍摄的蕨类植物特写照片,配文简短而富有诗意:“生命最初的螺旋,是自然赋予的完美几何。‘蕨语’的起点,源于对这份静谧生命力的敬畏。” 图片没有任何产品,只有蓬勃的绿色和精妙的自然纹理。
第二天,【匠心之旅】。 发布了九宫格图片,依次呈现:模糊的灵感草图、清晰的线稿、杨薇在显微镜下调整叶脉雕刻刀路的照片、不同金属试样的对比、老师傅手工打磨的专注侧影、以及最终成品在丝绒布上熠熠生辉的定格。配文:“从纸上的线条到指尖的温度,跨越37次修改,89小时手工打磨。每一道微光,都承载着对完美的执着。”
第三天,【佩戴者说】。 发布了三位忠实客户的分享。一位植物学家写道:“它让我想起野外考察时发现的珍稀蕨类,是专业与美学的共鸣。”一位设计师分享:“它提醒我,原创的种子如何长成独特的风景。”一位律师妈妈感言:“它是我忙碌生活中的一点诗意,提醒我内心柔软的角落。” 每段分享都配上了客户日常生活中佩戴“蕨语”的自然照片。
这组内容,没有提及一个“抄袭”的字眼,没有展示任何对比图,更没有愤怒的控诉。它只是平静、自信、甚至带着些许自豪地,展示了“蕨语”背后深厚的设计底蕴、严谨的工艺追求和真实的情感连接。它像一部无声的记录片,将“Moonlight”的价值观和创作态度,赤裸而优雅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效果是惊人的。
原本可能因抄袭事件而对“Moonlight”产生疑虑的潜在客户,被这组高质量的内容深深吸引。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抄袭激怒的品牌,而是一个沉静、自信、专注于自身世界的创造者。真正的美和故事,是无法被复制的。而那家抄袭店铺“馨雅小筑”的廉价仿品,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下,显得愈发苍白、空洞,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
评论区涌入了大量正向反馈:
“这才是真正的设计!有灵魂有故事!”
“看完诞生过程,觉得‘蕨语’更美了,已下单支持原创!”
“支持Moonlight!抄袭者可耻!”
“那些买仿版的人,根本不懂他们错过了什么。”
甚至有一些设计领域的KOL自发转发了这组内容,并配文评论“这才是应对抄袭的正确姿势——用实力说话。”
市场的选择是残酷而公正的。“馨雅小筑”的销量很快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退货差评,而“Moonlight”官网“蕨语”系列的访问量和销量,却迎来了一波明显的增长。那家抄袭小店,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小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便悄无声息地沉没了,甚至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