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匿名者的心动谜题
爱之桥的邮箱里,躺着一封没有署名的咨询信。字迹娟秀,却透着犹豫:“我爱上了一个人,却不敢让他知道我的真实身份。如果他喜欢的只是我伪装的样子,这份感情还有意义吗?”附页是两张模糊的照片:一张是戴着口罩的女生在图书馆看书,另一张是男生在公益画展上做志愿者,两人的影子在地面交叠成心形。
苏海通过技术手段溯源,发现发件IP来自本地一家私立医院,而照片里的男生——陈默,是我们三个月前登记的会员,一位温和的社区医生。“女生的身份藏得很深,”苏海推了推眼镜,“她给陈默的备注是‘图书馆的阿言’,自称是自由撰稿人,可我们查不到任何她发表的作品。”
我摩挲着信纸边缘,对团队说:“这不是简单的‘身份差异’,是‘自我认知’与‘被爱期待’的博弈。咱们得设计个‘身份拼图游戏’,让她一步步揭开伪装,也让陈默看到面具下的真心。”韩虹眼睛一亮:“可以从‘共同经历’入手,比如安排他们一起参加公益活动,让真实的她自然流露。”史芸补充:“我来做‘匿名互动卡’,让她写下不敢说的话,通过我们转交给陈默,看看他的反应。”
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像在催促着某个秘密的揭晓。我忽然想起信里的话:“伪装是怕失去,可戴着面具的爱,从来走不远。”
第四百五十二章:面具下的试探舞步
汪峰以“公益读书分享会”为由,安排了两人的初次线下见面。女生果然戴了顶宽檐帽,帽檐压得很低,自我介绍时声音轻轻的:“大家叫我阿言就好。”陈默坐在她斜对面,手里拿着本她“推荐”的诗集,扉页上有他写的批注:“这首关于‘救赎’的诗,让我想起上周遇到的一位勇敢的患者。”
阿言的手指猛地收紧,帽檐下的脸颊微微泛红——那首诗,其实是她在医院陪护病人时写的,从未发表过。
汪峰给每人发了张“盲盒任务卡”:“请用现场的三样东西,拼出‘勇敢’的形状。”陈默用书签、钢笔和一杯温水拼了颗心:“对我来说,勇敢是坦诚面对自己,也温柔对待别人。”阿言犹豫了很久,用一本书、一个口罩和胸针拼了个问号:“如果真实的自己不完美呢?”
分享会结束后,陈默主动递给她一把伞:“雨大,我送你到地铁站吧。”路上,他突然说:“你的声音很像我认识的一位医生,她给病人读诗时,也是这个语调。”阿言的脚步顿了顿,没承认也没否认,只说:“医生是很伟大的职业。”
汪峰回来汇报:“凤姐,陈默其实早就怀疑了——他说‘阿言’的手指上有长期握手术刀留下的薄茧。”我看着窗外渐停的雨,在笔记本上写:“面具就像雨天的伞,撑得太久,反而会忘了阳光的样子。”
第四百五十三章:匿名互动的真心裂缝
史芸的“匿名互动卡”成了两人的秘密通道。阿言写下:“我怕你喜欢的只是‘自由撰稿人’的浪漫,而不是真实的我。”陈默回:“我喜欢的是你聊起诗时眼里的光,和你看流浪猫时的温柔,这些和职业无关。”
韩虹设计了“共同记忆收集”活动:让他们每周交换一件“有故事的小物件”,不署名,由我们转交。阿言送了个磨损的听诊器挂件,说:“它陪我度过了很多难熬的夜班。”陈默回赠了本翻旧的《医学伦理学》,扉页写:“这本书教会我,比起治病,更重要的是理解病人的恐惧。”
转折点出现在一次意外。阿言值夜班时遇到紧急手术,没能按时发互动卡,陈默收到我们的“临时请假通知”后,立刻发了条消息:“是不是遇到棘手的病例了?别太累,我给你留了杯热牛奶,放在婚介所前台。”
那天阿言来取牛奶时,眼眶红了:“他其实什么都知道,对不对?”我递给她纸巾:“他知道的,是你没说出口的善良。真正的勇敢,不是摘下面具,是相信有人会爱面具下的你。”
第四百五十四章:身份揭晓的“剧本杀”
为了给阿言足够的勇气,我们策划了场特殊的“剧本杀”——剧情设定为“医院里的秘密”,让两人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家属,在推演中自然暴露真实的职业习惯。
阿言拿起“病历本”时,下意识用了标准的医学术语:“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都在正常范围,但情绪波动较大,需要心理疏导。”陈默扮演家属时,说出了只有医护人员才懂的细节:“她总说手术时听到器械碰撞的声音会安心,其实是怕安静下来想太多。”
最后一幕,剧本要求“说出最想说的真心话”。阿言摘下帽檐,声音带着颤抖:“陈默,我不是自由撰稿人,我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叫林砚。我怕你觉得医生太严肃,不够温柔……”
陈默笑了,从口袋里掏出那个听诊器挂件:“我知道。上周我去你们医院会诊,看到你穿着白大褂给病人读诗,和现在一样好看。”他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戒指盒:“我喜欢的是林砚医生,是那个在手术台上冷静果断,在生活里细腻温柔的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