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权信任”的授权文件如同一把尚方宝剑,悬于林知意身后,暂时斩断了来自赵宏等人的明枪暗箭。项目组的运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轨道,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星辰计划”的答辩准备也日趋完善。
然而,林知意深知,这份平静只是暴风雨前的假象。赵宏及其背后那只隐藏更深的黑手绝不会坐以待毙。陆延舟给予她的权力,既是保护伞,也可能成为更猛烈攻击的靶心。被动防御永远不是她的风格,既然风暴不可避免,那么她要做的,就是主动出击,掌控风暴的方向。
布局,必须开始。
这个念头,在她心中酝酿已久。联合会议上陆延舟的支持,沈哲教授的专业背书,以及这份沉甸甸的授权,都为她的布局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底气。她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推进项目和被动应对调查,她需要设下一个局,一个足以让隐藏在暗处的对手主动现身、甚至自乱阵脚的局。
机会,来自于项目下一阶段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技术选型——关于数据加密组件的供应商确定。
按照常规流程,这种核心组件的采购需要经过严格的技术评测、供应商背景调查和多轮商务谈判。但林知意利用手中的“全权”,决定采取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她授意技术组,在内部技术方案讨论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一家名为“磐石安全”的初创技术公司的强烈倾向。
“磐石安全”提供的加密算法,在技术文档中展现出某些独特的、恰好能完美解决项目当前面临的一个微小但棘手兼容性问题的特性。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背景干净,规模小,在业内几乎无人知晓,看起来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林知意让张昊在几次非正式的技术讨论中,多次、但看似无意地强调“磐石安全”解决方案的“巧妙”和“低成本”,并暗示这是快速推进项目、规避与延舟科技现有加密库可能产生冲突的“捷径”。
她知道,项目组内部一定有赵宏,或者说,是那个幕后黑手的耳朵。
这个“诱饵”,她抛得小心翼翼,却又足够诱人。一个能绕过现有体系、看似能解决实际问题、且由她这位新晋“全权负责人”青睐的“捷径”,对于急于寻找她破绽、甚至想借此将她拉下马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果然,没过两天,一些微妙的风声就开始在延舟科技内部流传。有人说林总监为了赶进度,开始病急乱投医;有人质疑“磐石安全”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是否有能力承担如此核心的模块;更有甚者,私下议论林知意是否与这家小公司存在什么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
这些流言蜚语,如同预料中的那样,悄然弥漫。
林知意对此充耳不闻,甚至在某些公开场合,面对旁敲侧击的询问,她也只是含糊其辞,既不明确否认,也不正面承认,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让那“诱饵”显得更加真实。
她需要让对手相信,她真的会因为追求效率和技术上的“完美主义”,而做出一个看似冒险、实则可能埋下巨大隐患的决定。
与此同时,她的另一条线也在紧锣密鼓地布置着。
她以准备“星辰计划”答辩、需要绝对安静和保密为由,向行政部申请启用位于大楼另一侧、一个闲置已久、安保级别更高的独立小型会议室,作为项目组未来一周的“战时指挥部”。这个会议室位置偏僻,进出通道单一,且监控设备齐全。
她要将可能的“交易”或“把柄交付”地点,控制在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里。同时,她也暗中联系了老猫,将“磐石安全”这家公司(实际上是她通过复杂渠道控制的空壳公司)的信息,以及她故意放出的“倾向性”风声,作为新的“异常动向”提供给了他。
「注意是否有外部力量开始接触或调查‘磐石安全’,以及公司内部是否有异常人员开始关注加密组件采购流程。」她给老猫的信息这样写道。
她在编织一张网,一张看似是为了项目便利,实则暗藏玄机的网。她在赌,赌对手的贪婪和急躁,赌他们会忍不住伸手,来抓这个她精心准备的“把柄”。
这天晚上,团队再次加班。林知意以讨论“磐石安全”技术细节为由,将张昊和另外两名核心技术人员留到了最后。在只剩下他们几人的办公室里,她关掉了主要的灯光,只留下一盏台灯,营造出一种密谋的氛围。
她摊开“磐石安全”的技术文档,指着上面几个关键点,声音压得很低:
“这几个地方,是我们选择他们的关键。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她指出了几个真实存在的、但可以被放大解读的技术隐患,“如果被不怀好意的人抓住,可能会成为攻击我们的借口。”
张昊等人神色凝重地点头。他们虽然不完全理解总监为何如此青睐这家小公司,但出于对林知意的信任,都认真地记录着要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