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通过驿站快马加鞭,送至京城。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然而,当它被分发到主管农水利的工部官员手中时,其价值迅速被有识之士所发现。一位侍郎仔细阅后,大为震动,将其呈送尚书。
尚书大人阅后,亦觉此策论与众不同,虽无华丽辞藻,却句句切中时弊,所提方法务实且创新,尤其“分区轮灌”、“三水联调”、“奖节罚浪费”等策,颇具启发意义,对于提升朝廷最为关心的粮田灌溉效率、应对水旱灾害极具参考价值,即便无法全国即刻推行,于江南等地先行试点却大有可为。
朝廷特地下发公文至江宁府及白鹿书院,对白鹿书院学子萧景珩所呈策论予以表彰,称其“关心民瘼,思虑周详,所陈诸策颇具巧思,于实务多有裨益,殊为可贵”,并勉励书院继续培养此类经世致用之才。
消息传回白鹿书院,顿时引起了轰动!
朝廷的嘉许公文虽未带来直接的物质奖励,但其代表的荣誉和认可却是无价的!这意味着白鹿书院的学问得到了最高统治机构的肯定,书院的声名也随之水涨船高。
张院长欣喜万分,特意在全体师生面前宣读了朝廷公文,并当众对萧景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萧景珩此次献策,非为一己之私利,乃心系天下苍生,以其所学所思,报效朝廷,惠泽黎民。其所提之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颇具实干精神,深合我书院‘学以致用’之训!此乃书院之荣光,亦为尔等之楷模!”
经此一事,张院长对萧景珩的看法彻底改变,从最初的怀疑、观察,到如今的彻底赏识和倚重。书院中的其他教授和学子,更是对萧景珩刮目相看。先前或许还有人因其“诗才”或“商贾”身份而心存芥蒂,如今见其竟能在最为正统的“经世策论”上得到朝廷认可,那点残存的轻视也彻底烟消云散,化为由衷的敬佩。
萧景珩的名字,再次响彻书院,但这一次,不再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而是与“实干”、“英才”、“书院荣耀”紧密相连。他成功地借助这次机会,不仅为自己正名,更将白鹿书院的声望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面对如潮的赞誉,萧景珩依旧保持着谦逊和冷静。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些超前的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生根,造福于民,仍需漫长的努力和实践。而他所追求的,远不止于此。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38xs.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