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兴教启智,除弊革新”。他最后将富民与教化相联系,观点却非同寻常:“民富而后知礼仪,然欲民富,亦需启其智,破其愚。” 他建议在扶持农业之余,可由官府或乡绅出面,推广一些确经验证、能提高产量或抗灾能力的新农具、新选种方法(他谨慎地未提具体名称,只言“仿效《农书》所载良法或民间智慧”),破除迷信保守,此亦为长远富民之基。
在论证过程中,他为了增强说服力,伪托记忆,巧妙地引入了一些“数据”与“实例”:“学生尝闻,某郡专营漆器,其赋税十之七八赖于此,民反较周边纯农郡县富足;又闻某地修缮驿路后,往年滞销之山货得以出境,价增三倍,沿途村镇皆受其惠……” 这些例子虚实结合,听来却似确有其事,极大地增强了策论的可行性与说服力。
全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措施,既引部分圣贤之言为幌子,又大胆提出诸多突破性的具体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务实、创新与对民生疾苦的真切关怀。
书写完毕,萧景珩通读一遍,自觉虽观点惊世骇俗,然论证过程力求有理有据,并非空想妄言。他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将草稿誊写于正式试卷之上,格式工整,字迹端正,并于文末恭敬写下“臣谨对”
。
策论试卷被收走后,与其他众多试卷一同被送入戒备森严的阅卷官廨。阅卷官们历经首场阅卷,已有些疲惫,初阅时多是按部就班,寻找符合规范、论述平稳之作。
然而,当一位资历较浅、思想却较为开明的陈副考官读到萧景珩的试卷时,初时眉头紧锁,觉得此子言论大胆,近乎狂悖。但越读下去,神色越是惊异,继而变为凝重,最终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妙啊!此论…此论虽看似离经叛道,然细思之,却句句切中时弊,所言‘劝工’、‘通衢’、‘特色’、‘藏富’诸策,皆非空谈,颇有可行之处!其眼界之开阔,思虑之周详,远非寻常学子可比!”
他的惊呼引来了主考王鸿渐与其他几位考官的注意。王鸿渐本就对萧景珩心存芥蒂,闻声接过试卷,冷眼扫去。初看之下,果然满纸“工商”、“贸易”、“新技”之言,心中顿时不喜,正欲以“背离圣训、鼓吹末技”为由将其黜落。
但那位陈副主考却据理力争:“王大人请细看!此子虽言工商,却未否定农本;虽倡新路,却未毁弃旧制。其核心仍在‘富民’二字,且所提之法,皆有所指,并非凭空臆想。观其数据实例,似有出处,论证逻辑清晰。策论本为考察解决实政之能,若一味因循守旧,何来经世致用之才?此子之论,虽险,却奇;虽新,却实!下官以为,非但不该黜落,反当予以高分!”
其余几位考官闻言,亦纷纷传阅,阅后皆面露惊容,议论纷纷。有赞同者,认为此策论别开生面,切中肯綮;亦有反对者,认为过于惊世骇俗,恐非正道。
王鸿渐心中恼怒,却见持赞同意见者不在少数,且萧景珩文章本身确实写得滴水不漏,难以从格式或明显悖逆处直接否定。他忽然想起柳元培信中“勿令虚浮之辈侥幸”的暗示,心中冷笑,暗道:此子不是喜出新吗?老夫便让你出个够!若将此卷定为高名次,必引争议,届时再…他面上却不动声色,沉吟片刻道:“陈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此卷确…别具一格。然策论重实效,亦需考量其论是否过于理想。暂且归入优卷,待最终核定名次时再议。”他打算先将试卷列入高分区域,静观其变,伺机再行操作。
然而,萧景珩这篇《富民策》所带来的冲击,远未结束。其文很快在有限的阅卷官圈层内秘密传阅开来,引发了更大的震动与私下热议。
“鼓励工商竟能与重农并行不悖?”
“修路通商竟有如此大用?”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物产…此说甚新!”
“藏富于民,非仅不夺其财,更需使其能生财…此论精辟!”
诸多前所未闻却又似乎极有道理的观点,不断冲击着考官们固有的认知。尽管有人斥其“妄言”,但更多人却在震惊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隐约感觉到,这名叫做萧景珩的白鹿书院学子,其胸中所学所思,恐怕远非一个普通秀才所能局限。
一场关于“富民”本质与路径的头脑风暴,已在这贡院深处的官廨中悄然掀起。而始作俑者萧景珩,此刻正安静地坐在号舍之中,等待着下一场考验,浑然不知自己那篇力求创新的策论,已在考官心中投下了何等巨大的一块巨石。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38xs.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