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将尽,江宁城笼罩在一片辞旧迎新的忙碌与喧嚣之中。然而,位于城东的白鹿书院内,气氛却迥然不同。飞檐翘角的讲堂学舍间,弥漫着一种肃穆而紧张的气息。一年一度的书院年终大考,正在此处悄然进行。
对于书院内的数百名学子而言,这场岁末大考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一年来寒窗苦读的最终检验,其成绩更直接关系到来年的廪膳等级、师长评价,乃至未来科举路上的推荐资格,无人敢等闲视之。
连日来,书院各处鸦雀无声,唯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压抑的轻咳。讲堂内,学子们伏案疾书,或凝神沉思,或眉头紧锁,空气中仿佛凝结着无形的压力。就连平日最是散漫懈怠的学子,此刻也绷紧了神经,全力以赴。
萧景珩静坐于靠窗的位置,一身半旧青衫洗得发白,却浆洗得十分干净。他神色平静,眸光专注地落在眼前的试卷上,并无周遭学子那般显而易见的焦灼之态。自前番风波暂息后,他便将全部心力投入学业与商行事务之中,心无旁骛。每日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加之他本就天资聪颖,更有远超此间学子的见识与思维深度,数月积累,早已非吴下阿蒙。
考题由书院几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联合拟定,经义策论、诗赋杂文皆有涉猎,范围广,难度亦是不小。尤其一道策问题,以“漕运利弊与革新”为题,要求学子畅抒己见。此题不仅需熟知经典,更需对当下时政民生有切实了解与独到见解,绝非死读诗书者可轻易应对。
堂内不少学子见到此题,顿时面露难色,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漕运之事,他们大多只在书中见过零星记载,于实际运作、沿途关隘、吏治积弊、民生艰苦所知甚少,纵有议论,也难免流于空泛。
然而,萧景珩看到此题,目光却微微一亮。他经营商行,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对漕运关卡、沿途耗费、漕丁之苦、乃至官员层层盘剥之弊,早有耳闻目睹,知之甚深。更因他来自现代,对于物流运输、经济调控有着超越时代的宏观视角。
他略一沉吟,便提笔蘸墨,文思如泉涌。笔下不仅引经据典,阐明漕运之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更直指时弊,列举漕运过程中诸多沉疴积弊:如各层官吏中饱私囊、漕丁生活困苦不堪重负、运输效率低下损耗严重、沿途百姓深受扰攘之苦等等。其言辞恳切,数据事例虽未明言出处,却显得言之有物,切中肯綮,绝非凭空臆测。
更令人拍案的是,在论及革新之道时,他并未拘泥于古人成法,反而提出了数条新颖甚至可谓大胆的设想:诸如精简漕运机构、明晰权责以杜绝推诿贪墨;改善漕丁待遇,以其运粮多寡、损耗高低定赏罚,调动其积极性;甚至隐约提及若能改善南北陆路交通,或可分流部分漕运压力等等。
这些见解,虽因时代所限未能尽善,然其思路之清晰,眼光之独到,已然远超寻常学子范畴,带上了几分经世致用的实干色彩。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关切民瘼、锐意求新的气息。
至于诗赋考题,对于曾在文会上以“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句惊艳全场的萧景珩而言,更是驾轻就熟。他并未再刻意追求石破天惊的佳句,而是中规中矩地写了一首咏岁寒松柏的律诗,格律工稳,意境清雅,寓含砥砺志节之意,虽不及此前咏梅诗那般惊艳,却也沉稳老练,颇具风骨,远超同侪水准。
数场考试下来,萧景珩皆是从容应对,答题速度不快不慢,笔下文字却如行云流水,言之有物,见解不凡。
考试结束后,书院内气氛并未立刻轻松下来,反而进入了另一种更为煎熬的等待。学子们三五成群,议论考题,猜测成绩,有人志得意满,有人唉声叹气,更有不少人私下打听萧景珩的答题情况。毕竟,他此前文会一鸣惊人,早已成为书院焦点,此次大考表现如何,自然备受关注。
萧景珩却依旧如常,考毕便回到商行打理事务,或是闭门读书,并未参与这些议论,显得异常沉静。
阅卷过程持续了数日。几位教授闭门批阅,时而为某份试卷中的荒谬之处摇头叹息,时而又因某篇精彩策论而击节称赏。
“妙啊!此子对漕运之弊,竟看得如此透彻!所言诸弊,一针见血!”
“咦?这革新之策…虽略显稚嫩,却思路清奇,颇具胆识!非寻常腐儒所能道!”
“此诗亦佳,骨力遒劲,非池中之物也。”
…
类似的赞叹,不时在阅卷的教授之间响起。而他们手中那份卷子的姓名处,虽经糊名誊录,但那独特的见解与文风,已然让几位心中有数的老先生,猜到了答卷者的身份。
终于,放榜之日到来。
书院正堂外的照壁前,早已被焦急的学子们围得水泄不通。无数道目光紧张地在张贴出来的成绩榜上来回扫视,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以及那最为瞩目的前列排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