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之上,灯海如潮,人声鼎沸。萧景珩与梁婉清并肩而行,手中那盏流光溢彩的玉簪花灯,成了熙攘人群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引来不少艳羡的目光。灯辉柔和,映照着二人身影,虽隔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却自有一种旁人难以介入的默契与宁静。
行至一处灯火格外辉煌、人群围聚的街口,只见一座以竹木搭就、装饰着各色彩绸与谜灯的高台矗立中央。台上,几位颇有声望的文坛前辈与京中名士正含笑而坐,台下则围满了跃跃欲试的文人学子。原来,此地正举行着一场即兴的元夕词会,邀往来才子以“元夕”为题,当场填词咏唱,佳作可得主办者提供的精美文房之礼,更是扬名露脸的绝佳机会。
此刻,正有一位青衫士子在高声吟诵自己的新作,词句虽工,然意境稍显平淡,并未引起太多共鸣。台下众人交头接耳,期待能有更精彩的作品出现。
梁婉清驻足观望,眸中闪烁着盎然兴致,她侧首对萧景珩低声道:“此地倒是热闹。萧兄素来才思敏捷,何不也去一试?”语气中带着几分鼓励与期待。
萧景珩本不欲在人前过于张扬,然见她兴致颇高,且目光盈盈望来,心中不由一动,微笑道:“既是梁兄有兴,我便献丑一试。”
恰在此时,台上那青衫士子诵毕,台下反应寥寥。主持词会的一位老翰林抚须笑道:“可还有哪位才俊愿来咏此良辰美景?”
萧景珩排众而出,从容步至台前,对台上诸位先生及台下众人拱手一礼,声音清朗平和:“学生萧景珩,江宁人士,近日观京师元夕盛景,心有所感,偶得俚词一阕,词牌名为《青玉案》,在此诵与诸位方家,以求斧正。”
他言辞谦逊,却自承新作,态度磊落,反倒引得台上诸位名士微微颔首,台下众人亦安静下来,好奇这位近来声名渐起的江南才子能有何等佳作。
梁婉清立于人群之中,手持花灯,目光紧紧追随着台上那青衫磊落的身影,心中莫名升起一丝紧张与期待。
萧景珩立于灯火阑珊处,目光扫过眼前火树银花、万人空巷的盛世狂欢,深吸一口清冷的、夹杂着烟火气的空气,旋即敛回心神,朗声吟诵,开口便是磅礴大气、绘景传神的惊世之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词句甫出,便似将眼前璀璨无边的灯市胜景瞬间浓缩于方寸之间!那以花喻灯、以星喻灯的奇特意象,将那春风拂过、灯火流转的动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在目前!台上诸位先生神色一凛,收起漫不经心之态。台下嗡嗡之声戛然而止。
梁婉清的心猛地一跳,这起句…如此贴切传神,气势非凡…
不待众人细思,萧景珩语音微顿,继续吟诵,笔锋转向人间烟火: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富贵风流,笙歌鼎沸的景象扑面而来!仿佛令人看到香车宝马川流不息,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气,听到凤箫悠扬,看到月光灯影交织,鱼龙曼衍的舞队彻夜狂欢!极尽渲染元宵夜的繁华与热闹,令人心驰神往。
台下已有不少人低声喝彩:“好!写尽太平气象!”
然而,词情在此陡然一转,萧景珩的声音也随之染上了一层幽深婉转、略带孤清的意味: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他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掠过台下那身着男装却难掩清丽、手持花灯静立人群的“梁清”兄,笔下却描绘出盛装出游、笑语欢快的女子们,那“暗香去”三字,平添一抹淡淡的怅惘与追寻。
梁婉清只觉得呼吸微微一窒,仿佛那“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是专为她而写,写她这身男装之下隐藏的身份,写她此刻置身人群却又仿佛超然其外的特殊存在,更写那一缕若有若无、引人追寻的“暗香”…她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手中的花灯柄,指尖微微发白。
就在这满场皆沉浸在这繁华与幽独交织的意境中时,萧景珩抬起了头,目光穿透璀璨的灯火,越过攒动的人潮,精准而温柔地落在那持灯独立的“梁清”身上。他的声音陡然变得深沉而专注,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执着与惊喜,吟出了那石破天惊、流传千古的最后几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句落音,万籁俱寂。
唯有满街花灯依旧喧嚣地闪烁着,映照着台下一张张震撼动容、继而恍然大悟的脸庞。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妙!妙啊!”
许多人下意识地低声重复着这最后几句,初时似品其寻觅之苦与突然发现的惊喜,继而恍然领悟那超然脱俗、不慕繁华的“那人”的深意!在极尽渲染的喧嚣热闹之后,陡然推出一个独立于灯火阑珊之处的孤高身影,这强烈的对比与转折,赋予了整首词截然不同的灵魂与境界!这已非单纯咏节,而是寄托了一种超凡脱俗、耐得寂寞的人生境界与追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