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着残雪,在江南三县的村道上呜咽穿行。
青石板路染了灰烬与血迹,断灶残垣间散落着碎陶片和烧焦的木柴。
官差手持铁钳,挨家挨户撬开炉膛,将未登记的灶台尽数捣毁。
炊烟断绝,饭香不再,孩童哭啼,老者跪地叩首,却无人敢言。
“我们只是想吃口热饭……”一位妇人抱着空锅喃喃,话音未落,已被推搡出门外。
消息如火流星般掠过山野,直冲味冢深处。
苏晏清正守在陈守冢榻前,指尖搭在他腕上,脉息微弱如游丝。
阿承痛立于窗畔,盲眼朝向南方,忽然身子一震:“东南七里,灶灭三十有二。”
她抬眸,目光沉静似水,却暗藏雷霆。
片刻后,她起身,取下墙角那口旧铜锅——锅底斑驳,裂纹如蛛网,却是“心灶”第一口传火之器。
她轻轻抚过锅沿,仿佛触到了百代薪火的余温。
“他们要断我们的根。”她声音很轻,却字字入骨,“可人活着,不只是为了喘气。是为了那一口能尝出苦甜、记得冷暖的饭。”
当夜,七十二村灯火未熄。
不是为照明,而是为点灶。
一口口小锅被擦拭干净,由最年幼的孩子捧着,徒步走上味冢白花坡。
无鼓乐,无旌旗,只有脚步踏雪之声,连成一片低沉的潮。
黎明时分,七十二口锅围成圆阵,错落有致,如同星辰列宿。
锅底金线隐隐流转,那是血脉与契约共鸣所生的痕迹,源自每一户自愿燃灶之家的心念。
苏晏清立于中央,风拂长发,素衣如雪。
她手中握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短刀——守冢刀,曾埋于墓石之下百年,只为今日出鞘。
她没有看天,没有看诏书,只低头望着掌中之刀。
“陈守冢以命续契,不是让我退缩。”她低声说,像是对怀中尚未苏醒的人承诺,“是让我明白,火不能只靠一个人扛。”
她举起刀,划向掌心。
鲜血滴落,不偏不倚,坠入中央那口古锅之中。
一声闷响,如钟初撞,荡开无形波澜。
七十二口锅同时轻颤,锅底金线骤然亮起,仿佛地下有脉搏苏醒。
“今日,我们不立契。”她抬眼环视众人,声如清泉击石,“我们立规。”
一字一顿,清晰传遍山坡:
“一不藏奸——民灶只为养命,不为藏匿恶行;”
话音落,七十二锅齐鸣,嗡然应和,如群鸟振翅。
“二不害邻——烟火不扰四邻,滋味不损他人;”
锅声再起,比先前更稳更沉。
“三不绝灶——老弱孤幼之家,邻里共助其火不断;”
“四不欺味——不以假充真,不因贱弃本,饭要诚心做,食要敬意端;”
“五不畏令——可听政令,但不盲从;若有悖人伦之律,灶火不熄,人心不降;”
“六不卖契——灶权归民,非买卖之物,谁也不能拿去换金银高官;”
“七不弃老——先辈传火,后人承味,敬一碗饭,便是敬一条命。”
每念一条,锅阵便共鸣一次,七十二道气息交织升腾,竟使空中白花无风自动,花瓣微微发亮。
阿承痛仰面而立,盲眼中似有流光闪过,她低语:“地下的根……动了。”
就在此时,山道尽头尘土飞扬。
梁断契率三百精兵压境,玄甲黑旗,马蹄踏碎残雪。
他翻身下马,目光扫过这无声的圆阵,嘴角勾起一丝讥诮。
“烧骨立魂,聚众抗法?”他冷笑,抽出腰间圣旨,“你们可知,私设灶权,等同谋逆?一纸诏书,便可定生死。”
他挥手:“焚锅!拆阵!擒首犯苏晏清!”
士兵持火把上前,火焰舔舐锅沿。
然而就在第一簇火苗燃起的刹那——
七十二村,同时升起了炊烟。
不是回应命令,不是出于恐惧,而是自发。
每一户灶台前,都站着一个人,或老或少,或男或女,默默割破手掌,让血滴入锅心,口中齐诵:
“不藏奸。”
声音不高,却汇成洪流,穿透晨雾,撞击山壁。
梁断契猛地抬头,瞳孔骤缩。
他看见的不只是反抗,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秩序正在成型——无需旗帜,无需号令,仅凭一口饭的信念,竟能让千家万户同心同德。
风忽然停了。
锅阵中的血水开始下沉,渗入泥土。
白花之下,某种古老的东西正在苏醒。
地面微颤,仿佛有无数细根在黑暗中伸展。
梁断契脚下一滑,低头一看——
裂缝自他足边蔓延开来,一道金线破土而出,如活蛇般疾速缠上他的踝骨!
他惊退数步,踉跄跌倒。就在那一瞬,眼前景象突变——
他看见自己站在一座巨大宫殿前,殿门刻着“御膳监”三字,门内走出一个背影熟悉的老人,手捧金锅,回头对他说道:
“你忘了味道,也忘了为什么掌刀。”血气入土,刹那间天地为之屏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