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广播站飘着新摘的茉莉花香,苏晚趴在播音台前,笔尖在稿纸上画着小小的银杏叶 —— 这是她写春日特辑文案的习惯,总爱用小画标记重点。陆昭衍坐在对面,指尖捏着钢笔,正帮她修改 “银杏树苗成长记” 的段落,红笔在 “新芽冒尖时,像极了第一次牵手的心跳” 旁画了个小对勾。
“这里可以加句细节。” 他把稿子推到苏晚面前,指尖点过纸面,“上次我们浇水时,你说树苗的新叶沾着露水,像星星落在上面,加进去会更有画面感。” 他记得她当时仰头说话的样子,阳光落在她发梢,比露水还亮。
苏晚看着他认真的侧脸,耳尖悄悄发烫。她拿起笔,顺着他的思路补充句子,笔尖偶尔蹭到他的手指,两人都会默契地顿一下,再继续往下写。桌角的玻璃罐里装着橘子糖,是昨天刚做的,琥珀色的糖衣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像他们此刻的心情。
“对了,学生会说周末有敬老院公益活动,我们一起去?” 苏晚突然抬头,眼睛亮了,“可以带些手工贺卡,再给爷爷奶奶分橘子糖,肯定很热闹。”
陆昭衍立刻点头,从背包里掏出张素描纸:“我早就画了些银杏图案,我们一起剪下来贴在贺卡上。” 纸上的银杏叶线条细腻,边缘还留着他刻意剪的波浪纹,“你写祝福语,我负责贴装饰,刚好分工。”
筹备贺卡的日子里,图书馆的靠窗位置成了 “手工坊”。苏晚用彩笔在贺卡上写 “愿爷爷奶奶像春日暖阳,天天开心”,陆昭衍就往旁边贴银杏剪纸,偶尔还会画个小小的橘子糖;顾言想帮林溪剪爱心,却剪得歪歪扭扭,被林溪笑着吐槽 “还不如小朋友剪得好”,最后只能乖乖递胶水。
周末的敬老院飘着桂花香,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苏晚牵着张奶奶的手,把贴满银杏剪纸的贺卡递过去:“奶奶,这是我们自己做的,上面的银杏叶,和我们学校的一样好看。” 张奶奶摸着贺卡,笑得眼睛眯成缝:“姑娘手真巧,比我孙女还贴心。”
陆昭衍则陪李爷爷坐在石凳上,给他剥橘子糖:“爷爷,这个不粘牙,您尝尝。” 李爷爷含着糖,问起他们的校园生活,陆昭衍说起银杏树苗时,特意把苏晚拉到身边:“这是我女朋友,我们一起种的树苗,等秋天黄了,就带您去看。”
顾言和林溪忙着给老人们表演节目 —— 顾言弹吉他,林溪唱老歌,虽然偶尔跑调,却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有位奶奶拉着林溪的手,悄悄问:“那小伙子是你对象吧?看你的眼神,藏不住喜欢呢。” 林溪的脸瞬间红了,偷偷瞥了眼正在调弦的顾言,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公益结束时,张奶奶把苏晚拉到一边,塞给她个布包:“里面是我织的袜子,给你和小伙子穿,春天脚容易凉。” 苏晚抱着布包,眼眶有点热,陆昭衍连忙接过,帮她道谢:“谢谢奶奶,我们一定会穿。”
回程的路上,苏晚靠在陆昭衍肩上,摸着布包里的袜子:“爷爷奶奶真好,下次我们还来好不好?” 陆昭衍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条银杏叶银手链,链节上刻着 “春” 字:“给你的公益纪念,和之前的项链、戒指凑成一套。”
苏晚接过手链,他帮她戴上时,指尖蹭过她的手腕,暖得她心里发颤。“你怎么总给我买礼物?” 她小声问,却把手腕凑得更近。
“想把所有和春天有关的东西,都送给你。” 陆昭衍揉了揉她的头发,“就像把春天,都装在你身边。”
五一假期前的最后一周,陆昭衍开始忙着准备见家长的礼物。他拉着苏晚去特产店,认真挑选苏晚妈妈爱喝的茉莉花茶,还特意让店员包装成礼盒;给苏晚爸爸的打火机,他找工匠刻上了 “平安顺遂” 和小小的银杏叶图案;甚至连苏晚的小侄女,他都准备了手工银杏叶发夹。
“会不会太多了?” 苏晚看着堆在桌上的礼物,有点担心,“我爸妈不会觉得你浪费吗?”
陆昭衍却认真地帮她整理礼盒:“不多,每样都是我用心选的,想让叔叔阿姨知道,我是真心想照顾你。” 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颗橘子糖,喂到她嘴边,“就像这糖,要慢慢熬才甜,我对你的心意,也会慢慢让他们放心。”
五一当天,陆昭衍提着礼物,跟着苏晚回了家。苏晚妈妈早就站在门口等,看到他,连忙接过礼物:“来就来,还带这么多东西,快进来,排骨刚炖好。” 苏晚爸爸则拉着陆昭衍坐在客厅,聊起他的专业和未来规划,陆昭衍回答得认真又坦诚,偶尔还会看向苏晚,眼神里满是依赖。
午饭时,苏晚妈妈不停给陆昭衍夹菜,碗里的排骨堆得像小山:“昭衍多吃点,看你瘦的,以后常来,阿姨给你做。” 陆昭衍连忙道谢,趁阿姨不注意,悄悄把排骨夹给苏晚 —— 知道她最爱啃脆骨,特意留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