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细雨刚洗过栗园的竹篱,地窖的木门就被推开了。沉默女孩蹲在层积木箱前,指尖拂过露白的种栗 —— 希望树的 8 颗种子里,竟有 3 颗芽尖发黑,剥开种皮,胚根处泛着褐色霉点。“催芽率 76%,低于标准 90%,” 她在冬护日志续页划下红线,“原因待查:层积后期温度波动?通气不足?还是种源隐性病害?” 木箱旁的温度计显示,昨夜地窖温度骤升至 12℃,远超 0-7℃的安全区间。
“开春就该直播!挖个坑埋 3 粒种子,省事!” 王大叔扛着锄头走过,裤脚沾着新翻的泥土。他瞥了眼育苗区的畦床,眉头皱成疙瘩:“你们搞的畦播太麻烦,株距 15 厘米、行距 30 厘米,还要施基肥、盖薄膜,老辈种栗子从来没这些规矩!” 他刚要往定植穴里丢种栗,就被苏晚按住了手腕。
“直播发芽率低、长势不均!” 苏晚举起催芽记录表,“去年直播的种栗成活率才 62%,畦播能到 85%!” 她指着畦床旁的基质堆,“这是泥炭土和珍珠岩按 3:1 配的育苗基质,能保水透气,比直接种地里好太多,” 手机突然弹出认养群消息,“亲子育苗团还有半小时到,都等着学科学播种呢!”
双马尾踩着泥点冲过来,书包里的漫画手册又厚了几页 ——“春播特辑” 第一百九十六格画着催芽标准(标着 “芽长 1-2cm!胚根雪白!”),第一百九十七格画畦播步骤(注着 “株距 15cm!行距 30cm!覆土 5cm!”),第一百九十八格贴着黑绒金龟子的漫画,旁注 “套纸袋防啃芽!”。“沉默姐姐快看!星洲寄来的育苗袋!” 她举起透明塑料袋,“每个袋子能装 1 株幼苗,还能写名字和播种日期!”
陆昭衍刚把种衣剂倒进瓷盆,就发现沉默女孩盯着霉变种栗发呆。“可能是层积后期升温导致的,” 他用刀片切开霉变的种栗,“你看这里有菌丝,得重新消毒催芽。” 他翻开《板栗育苗技术规程》,“用 70% 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浸种 20 分钟,再放到 15℃恒温箱催芽,48 小时就能出芽,” 他突然指向窗外,“北坡的幼树发芽了,得赶紧套纸袋,不然黑绒金龟子会把嫩芽吃光。”
顾言的摄像机刚对准育苗区,就拍到揪心的一幕:小丫头正把没催芽的种栗往基质里插,说 “埋进去就能长”。“没催芽的种栗要等一个月才发芽!” 沉默女孩立刻蹲下身,手把手教她分辨合格种栗,“芽尖翠绿、胚根粗壮的才能用,发黑发霉的必须扔掉,不然会传染其他种子,” 她指着检测仪屏幕,“这些霉变种栗携带炭疽病菌,会导致幼苗猝死。”
“畦床怎么裂口子了?” 林溪突然惊呼。大家循声跑到育苗区,只见刚平整的畦床裂开细密的纹路,基肥和泥土混在一起板结发硬。王大叔得意地哼了一声:“我说不行吧!这畦播太娇气,不如直播省心!” 林溪立刻翻出平板查资料:“是土壤湿度不够!畦播前要浇透底水,使土壤含水量达 60%,还要铺一层腐熟的有机肥当基肥,” 她指着资料里的图片,“你看人家的畦床又松又软,咱们的太干了!”
跨山育苗的 “春播攻坚战” 随即打响。栗园西侧的育苗技术站里,沉默女孩的新展板已经立起来:左边贴着催芽消毒流程图,右边是病虫害防治图谱,中间挂着 “育苗三要素” 标语 ——“催芽要壮、基质要松、防护要早”。她把霉变种栗倒进消毒桶,“先筛选健种种栗,用甲基托布津消毒,再恒温催芽,每天翻检一次,” 她拿起合格的种栗示范,“芽长 1.5cm、胚根 2cm 时播种最合适,太深会闷芽,太浅会干芽。”
栗园东侧的畦床旁,陆昭衍带着男人们重新整地。他教大家翻耕技巧:“深耕 20 厘米,打碎土块,再撒腐熟的羊粪作基肥,每亩施 2000 公斤,” 他用卷尺量出株行距,“横画标线 15 厘米一棵,竖画标线 30 厘米一行,这样幼苗长大后互不遮挡,” 王大叔拿着锄头跟着学,时不时用手指戳戳泥土,“这土确实比之前松多了,能攥成团还不粘手。”
苏晚正带着亲子育苗团做准备。每个家庭领到一套工具:育苗铲、喷水壶、标签牌,还有双马尾绘制的 “育苗指南”。“先把基质装进育苗袋,装到三分之二处,” 她边示范边讲解,“然后在中间挖个 5 厘米深的坑,放进催好芽的种栗,芽尖朝上,再用基质埋好,浇透定根水,” 一位妈妈举起手机录像,“这样回家也能教邻居种了,比种花有意思多了!”
顾言的摄像机追着育苗环节拍到了转机:星洲的技术员正给幼树套纸袋。“这是直径 10 厘米、长 70 厘米的专用纸袋,” 技术员边套边说,“能防黑绒金龟子啃芽,还能保持湿度,4 月下旬再换成纱罩,” 他指着树干上的种衣剂涂层,“从根颈往上涂 5 厘米宽的种衣剂,能防象鼻虫上树,” 沉默女孩正帮小丫头给育苗袋贴标签,上面写着 “希望树幼苗 2031.3.6 播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