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捷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春风,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路掠过尚未完全解冻的河流、初现新绿的田野,飞越巍峨的太行山,直抵冰雪初融的北京城。当背插三根红色翎羽、浑身被汗水与尘土浸透的信使,嘶哑着喉咙高喊“大同大捷!王帅破虏!焚敌粮草!斩首万余!”冲过长安街,直抵承天门前时,整座帝都仿佛被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沸腾了!
捷报文书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入紫禁城,呈递至皇帝朱见深的案头。彼时,皇帝正因近来的边患忧心忡忡,食欲不振。当司礼监太监张宏几乎是捧着那份沉甸甸的捷报,小跑着入内禀报时,皇帝甚至有些不敢置信。
他迫不及待地展开王骥亲笔书写的、墨迹似乎都带着塞外风雷之气的报捷文书。字里行间,详细描述了阿剌知院如何大举进犯,形势如何危急,以及……那位名叫“沈瑄”的年轻千户,如何献上奇策,如何亲率死士,顶风冒雪,迂回千里,深入虎穴,一举焚毁敌军命脉所在的粮草,最终导致敌军崩溃,王师趁势掩杀,取得前所未有之大捷!
“……千户沈瑄,忠勇贯日,智略超群,临危献策,亲冒矢石,迂回千里,直捣白水泊,焚敌粮秣无算……虏首阿剌知院,胆裂遁走……此役,实赖陛下天威,三军用命,然沈瑄之功,堪称首屈,有古之卫、霍遗风,国之干城也!……”
“卫霍之才”!王骥竟用如此高的评价来形容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年轻将领!皇帝反复看着这几行字,胸膛剧烈起伏,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猛地冲上头顶,多日来的忧烦、沉疴带来的滞涩,仿佛都被这捷报带来的狂喜冲散!
“好!好!好一个王骥!好一个沈瑄!”皇帝猛地从龙椅上站起,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掌重重拍在御案上,震得笔架砚台嗡嗡作响,他放声大笑,笑声洪亮,震彻殿宇,“哈哈哈!天佑大明!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他立刻下令:“传旨!将大同捷报,明发天下!晓谕百官!万民同庆!”
顷刻间,捷报的内容便通过官府的布告、快马驰报的塘抄,传遍了京畿大街小巷。茶楼酒肆,瞬间被兴奋的人群挤满,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演绎着“沈千户雪夜焚粮”的传奇;士子文人,激动地挥毫泼墨,写下歌颂王师、赞美年轻将领的诗篇;寻常百姓,更是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连日来笼罩在京城上空的阴霾,被这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一扫而空!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提前过年一般。
翌日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丹陛之下,文武百官个个面带红光,交头接耳间皆是兴奋之色。皇帝端坐龙椅,虽然脸色仍带着病容,但精神明显矍铄了许多,眉宇间是掩饰不住的畅快。
“众卿!”皇帝声音洪亮,带着难得的意气风发,“大同捷报,想必尔等已然知晓。王骥老成谋国,调度有方;三军将士,奋勇杀敌,皆是我大明肱骨!然,千户沈瑄,献策奇绝,功勋卓着,王帅誉其有‘卫霍之才’,朕以为,此言不虚!”
此言一出,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赞同声。兵部尚书立刻出列,朗声道:“陛下圣明!沈瑄之功,确系奇功,当重赏以激励将士,昭示天下!”
户部、吏部官员也纷纷附议。如此大功,又是皇帝亲口赞誉,谁敢在这个时候提出异议?唯有厚赏,方能彰显天恩浩荡,鼓舞边关士气。
很快,一道道恩旨便从宫中发出:
“擢升大同镇千户沈瑄,为大同镇守副总兵,挂征虏将军印,赏银千两,纻丝十表里!”
“晋大同镇守总兵官王骥,为太子太保,赏银两千两,荫一子为锦衣卫千户!”
“其余有功将士,着兵部、吏部从优议叙,论功行赏,不得延误!”
“诏令王骥,遴选此次有功将士,尤其是副总兵沈瑄及所部精锐,即日启程,班师回朝,朕要于奉天殿前,亲自犒赏三军!”
副总兵!征虏将军!从一个千户连越数级,直接擢升为镇守一方的副帅,并赐予将军封号,这在大明军功晋升中,堪称罕见!更不用说皇帝还要亲自在奉天殿接见!这份荣宠,足以让任何人眼热心跳!
接到圣旨的王骥与沈瑄,自然不敢怠慢。王骥坐镇大同,防备鞑靼残部,而沈瑄则奉命,率领着包括他本部经历白水泊之战的精锐在内的五百有功将士,作为代表,踏上了凯旋归京的路途。
这一次的行进,与当初北上时的默默无闻截然不同。他们所经州府,官员无不率众出城相迎,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呼。人们争相一睹那位传说中的“焚粮英雄”、“少年将军”的风采。
沈瑄骑在雄健的战马上,身着皇帝新赐的明光铠,外罩猩红斗篷,愈发显得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他面容沉静,并未因这滔天的荣誉和沿途的追捧而显露出丝毫得意忘形,只是偶尔向道旁欢呼的百姓微微颔首致意。这份远超年龄的沉稳,更让人们对他平添几分敬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