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征调所有可用车辆、驮畜,组织军民力量,优先清理通往各要塞、州县的主干官道!王府出资,雇佣民间壮丁参与清雪,按日发放钱粮。”
“第三,发动官眷、士绅、商贾。”苏雪凝深知民间力量的重要性。她亲自写信给蓟州城内颇有声望的几位官眷和商会首领,邀请她们至王府商议。在王府花厅,她对着这些衣着华丽的妇人和富商,言辞恳切而又不失威严:
“诸位夫人,各位东家,如今北疆遭此大难,王爷亲赴险境,将士百姓在风雪中煎熬。王府虽尽力赈济,然力有未逮。雪凝在此,恳请诸位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组织家中仆役,捐献富余棉衣、炭火、药材,协助官府分发物资,照料妇孺。此非仅为王府分忧,亦是积德行善,保我蓟州家园之举。北疆若安,诸位方能安居乐业;北疆若乱,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王妃亲自出面,情真意切,道理分明,加之平日积累的威望,众人无不动容。几位官眷当即表示愿拿出体己钱,并组织其他女眷成立“慈佑社”,专门负责照顾受灾的妇孺儿童。商会首领们也纷纷表示,愿意捐出大量物资,并调动商会旗下的车马人手,全力配合官府救灾。
在苏雪凝的巧妙组织和强力推动下,整个蓟州乃至北疆的后方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官道上,清雪的队伍日夜不停;粥棚前,热粥的蒸汽在严寒中带来生机;仓库里,物资有条不紊地登记、分发。一幅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画卷,在冰雪世界中缓缓展开。
宁安堂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温暖如春。沈清漪依旧每日诵经、修剪花木,看似与平日无异。但林嬷嬷知道,太妃的心,始终系于外面的风雪,系于儿子的安危,系于北疆的存亡。
朱宸瑄在前线冒险的消息传来时,沈清漪捻动佛珠的手指微微一顿,随即恢复了平稳。她只是淡淡地对林嬷嬷说:“告诉王妃,一切以稳住大局为重,不必顾及我这里。”
当苏雪凝遇到棘手的难题,比如某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救灾物资发放迟缓,或是不同系统(军队、地方、王府直属)之间协调出现摩擦时,她会抽空来到宁安堂,并非直接求助,而是像闲话家常般,将困境说与沈清漪听。
沈清漪很少给出具体答案,往往只是点拨一两句。
“水至清则无鱼,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瑄儿不在,你便是北疆之主,该立威时,不可手软。”
“人心有私,然大义在前。可使人知,顺之者,雪化后必有厚赏;逆之者,恐无立锥之地。”
“协调之难,在于利益。不若设一‘统筹会’,令各方主事者每日一会,当面陈述,公开争议,由你居中决断。阳光之下,鬼蜮难藏。”
这些话语,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苏雪凝指明了方向。她依言而行,以王妃之名,果断处置了几个救灾不力的官员,提拔了一批干练之人;设立每日救灾统筹会议,有效解决了推诿扯皮的问题。沈清漪虽深居简出,但其智慧与经验,如同定盘的星斗,稳稳地镇住了后方的一切暗流。
灾难,是试金石,也是粘合剂。
当朱宸瑄在怀戎堡带领军士,冒着再次降临的暴风雪,强行打通了通往一处被围困山村的道路,救出几十户几乎冻僵的百姓时,那位须发皆白的老里正,带着全村残存的人口,跪在雪地里,向着朱宸瑄的方向叩头,老泪纵横:“王爷……活命之恩……我等永世不忘啊!”
当苏雪凝组织发放的粮食、衣物和药品,通过无数人的努力,终于送到偏远部落的牧民手中时,那些坚韧的草原汉子,手捧着救命的粮食,用生硬的汉话重复着:“王妃……菩萨……谢谢……”
当蓟州城的百姓,在官府的粥棚里喝上热粥,在暖堂里躲避风寒,看到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官家夫人、富商巨贾亲自为他们分发物资、慰问疾苦时,那种“上下同心,共度难关”的感受,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心里。
风雪无情,人有情。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白灾面前,镇北王府展现出的高效组织能力、坚定的抗灾决心,以及王爷亲赴险境、王妃统筹后方、太妃幕后定心的领袖风采,深深地折服了北疆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汉是胡,是军是民,此刻都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身家性命,与镇北王府紧密相连。
一个月后,持续已久的暴风雪终于渐渐停息。虽然灾后重建依旧任重道远,损失惨重,但北疆的筋骨并未被摧垮。相反,经过这场严冬的洗礼,一种空前凝聚的民心,如同被压实了的积雪下的新芽,孕育着更强大的生机。
朱宸瑄凯旋而归时,蓟州城外,自发前来迎接的百姓排成了长龙。他们看着王爷清瘦憔悴却目光炯炯的面容,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王爷千岁!”顿时,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苏雪凝站在王府门前,看着风尘仆仆却更显坚毅的丈夫,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场雪灾,是一次残酷的考验,更是一次宝贵的淬炼。经此一役,镇北王府与北疆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北辰之光,在经历了最酷寒的冬夜后,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黎明。
喜欢明朝女官沈清漪请大家收藏:(m.38xs.com)明朝女官沈清漪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