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巡的銮驾带着一路风尘与丰硕成果返回了蓟州,那阅尽山河、震慑诸部的帝王威仪尚在空气中留有回响。然而,朱宸瑄心中却无半分松懈。亲眼所见的万里边疆,广袤而脆弱;分治的草原三部,恭顺下隐藏着暗流;更北方,哈森残部与喀尔喀部的影子若隐若现。他深知,依靠定北堡一点一线式的威慑,以及传统的、静态的边墙堡垒,已无法完全应对日益复杂多元的边境威胁。北疆需要一道全新的、动态的、立体的,能与其日益扩张的影响力与面临的挑战相匹配的边防体系。
回到王府书房的第一个夜晚,朱宸瑄并未急于处理积压的政务,而是将北巡途中绘制的精细舆图、沿途将吏的汇报、以及自己的观察笔记铺满了巨大的书案。苏雪凝陪在一旁,烛光映照着两人凝重的面容。
“雪凝,此次北巡,虽见军心可用,诸部暂安,然隐患亦深。”朱宸瑄的手指划过舆图上漫长的边境线,“你看,自定北堡以西,至杀虎口,再转向东北抵广宁,乃至更东的辽泽,边境线绵延数千里,山川形胜各异,部落杂处。仅靠现有的几座大型军堡和烽燧,空隙太大。小股马匪、探子、乃至心怀叵测的部落,可以轻易渗透。定北堡能镇住草原东部,却难顾及其余。”
苏雪凝颔首,她早已思考这个问题:“王爷所见极是。以往边防,重在‘堵’与‘守’,依托险要,固守要点。然北疆如今之势,已非单纯防御。商路需畅通,部落需羁縻,情报需灵通,威慑需远播。旧有边墙体系,已显僵化。我们需要的,是一张能覆盖整个北境,既能快速反应、又能主动出击、更能收集信息的‘网’。”
夫妻二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宸瑄召集了韩振云、阿尔斯楞等军方核心,以及工曹、户曹的干吏,甚至邀请了熟悉草原地理的胡商和归附部落向导,共同商讨构建新型边防体系。他们总结了北巡的见闻,分析了以往边防的利弊,并借鉴了历史上成功的戍边经验。
最终,一套名为“立体动态边防体系”的宏伟蓝图逐渐清晰。它不再仅仅是连绵的城墙或孤立的堡垒,而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1. 枢纽堡垒(硬核支点): 在原有的定北堡、杀虎口、广宁等大型军堡基础上,选择更多战略位置关键、水源充足之地,增建或扩建一批中型核心堡垒。这些堡垒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据点,而是集驻军、仓储、商贸、政务(如小型仲裁所)、情报汇总于一体的区域性枢纽。它们如同网络的节点,辐射控制周边大片区域。
2. 烽燧哨卡(神经末梢): 大幅度增加小型烽燧、哨卡的数量,尤其是在枢纽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易于渗透的山口、河谷、以及重要的水源地附近。这些哨卡规模小,驻军少,但分布密集,配备望远镜、信鸽、狼烟等通讯工具,其职责是监视、预警,如同敏锐的触角,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迅速传递至枢纽堡垒。
3. 机动游骑(流动血脉): 组建更多专业的、高度机动的骑兵巡逻队,配备良马、精良装备和足够的口粮。他们不再固守一地,而是按照既定路线,在枢纽堡垒之间的广阔区域内进行不间断的、无规律的巡逻。其任务不仅是清剿小股敌人,更是展示存在、收集情报、及时处置小型冲突,将点与线之间的面真正控制起来。
4. 情报驿站(隐形网络): 将苏雪凝掌控的“蛛网”情报体系,与官方的驿站系统进一步深度融合。在边境地区设立更多隐秘的情报收集点,利用商队、僧侣、乃至归附的部落民作为眼线,形成一张覆盖敌我区域的情报网,确保能提前获知重大威胁的动向。
5. 羁縻缓冲(柔性边界): 对边境线上的中小部落,推行更积极的羁縻政策。通过经济援助、军事保护、授予荣誉头衔等方式,将其纳入边防体系的外围。让他们成为北疆的耳目和第一道屏障,化边境的潜在敌人为利益共同体,形成一道柔性的、活的边界。
蓝图既定,庞大的工程随即启动。工曹成为了最繁忙的衙门。无数的工匠、役夫、军士被调动起来,如同辛勤的工蚁,在北疆漫长的边境线上开始劳作。
在选定的山巅、要道,新的烽火台拔地而起,使用的不再是简单的黄土,而是砖石包砌,更加坚固耐久。
新的中型堡垒选址处,夯土号子声震天动地,按照统一规划的图纸,棱角分明、功能齐全的堡垒初具雏形。
官道上,驿站系统开始扩容和改造,增加了马匹和信使,部分关键驿站甚至开始配备用于短途快速传递消息的信鸽。
韩振云亲自负责机动游骑的组建与训练,从各军选拔最精锐的骑手,配备一人双马乃至三马,演练各种复杂地形下的巡逻、追击、侦察战术。
整个北疆的北部边境,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从以往相对静止的防线,开始向一个充满动感的、立体的防御生命体演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