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寒风席卷保定军校的操场,呵出的白气瞬间凝结。紧张的期末考核刚刚结束,学员们还未来得及喘息,冬季野外驻训和实兵对抗演习的准备工作便已紧锣密鼓地展开。楚云飞因其在沙盘推演、战术理论以及不久前与山本教官那场“拼刺”中展现出的过人能力,被教官点名为所在学员排的“参谋士官”,这虽是一个临时性、无实权的模拟职务,却意味着他获得了在战术层面建言献策的机会。
然而,楚云飞的眼光并未仅仅局限于即将到来的演习。连日的高强度训练和战术复盘,让他对保定军校乃至整个清末新军训练体系的弊端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与后世高度合成化、信息化、强调单兵主观能动性和小分队协同的军事思想相比,此时的训练模式仍带有浓厚的旧式军队色彩,甚至是对日、德操典的生硬模仿,重形式而轻实效,重服从而轻创新,重体能技能而轻指挥谋略和士兵心理。
夜间,营房灯火通明,学员们或在保养枪械,或在整理装具,为即将到来的野外驻训做准备。楚云飞却伏在简陋的书桌上,就着一盏昏黄的油灯,铺开纸张,奋笔疾书。他没有撰写具体的演习方案,而是在起草一份更为宏大的文件——《关于改进本校军事教育之刍议》。
这不是一时冲动。目睹同学们在枯燥的队列和僵化的刺杀训练中消耗热情,看到教官们固守成规、对新鲜战术思想的本能排斥,联想到历史上新军在面对真正现代化战争时的无力,楚云飞觉得,自己有责任将一些超越时代的、被历史证明有效的理念,以这个时代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来。这既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播种。
他字斟句酌,既要保证观点的尖锐和前瞻性,又要兼顾当下的现实环境和接受程度。万言书稿,他重点阐述了几个核心观点:
1. 强化实战化、对抗性训练:指出当前训练“操场化”严重,与实战脱节。建议增加野外复杂地形下的适应性训练、夜间作战训练、班排级实兵对抗演习,并引入“蓝军”机制,模拟真实敌情,锤炼学员的临机决断和应变能力。
2. 革新战术思想,强调主动与协同:批评过分依赖“阵地战”、“刺刀见红”的陈旧观念。提出应大力发展“机动战”、“袭击战”思想,重视小分队渗透、迂回包抄、侧翼攻击等战术,强调步、炮(即便只是模拟)、工(基础土工作业)的初步协同,以及侦察、通信的重要性。
3. 增设现代化军事学科:建议增设或加强军事地形学、简易测绘、野战筑城、兵器原理与保养、初级参谋业务(如文书拟制、要图标绘)、甚至是最基础的战场急救等实用课程。
4. 重视精神教育与心理疏导:提出“练兵先练心”,反对单纯体罚和粗暴管理。建议加强对学员的国家民族意识教育、军纪教育,并关注士兵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作战的勇气,而非仅仅培养听话的“战争机器”。
5. 改进考核评估机制:主张改变单一技能考核模式,增加战术想定作业、沙盘推演、实兵指挥等综合能力评估比重,引导学员向“能指挥、善谋略”的军官方向发展。
他引用了日俄战争中的近期战例,以及西方军事着作中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建议,使得论述更具说服力。书写完毕,他并未立即提交,而是请关系密切、文笔亦不错的方梦雄帮忙誊抄、润色,确保格式规范,言辞恳切,不带有攻击性。
“楚兄,这……这能行吗?”方梦雄看着这厚厚一叠建议书,既佩服又担忧,“会不会太尖锐了?那些老教官们怕是……”
“尽人事,听天命。”楚云飞目光坚定,“军校要培养的是能打赢未来战争的军官,不是旧式武夫。有些话,总要有人说。即便不能全盘采纳,能引发一些思考,也是好的。”
他将誊写工整的建议书,通过平日对他较为欣赏的战术教官张教官,转呈给了学堂的教务长,并最终摆到了校长蒋百里的案头。
建议书提交后,如同石沉大海,一连数日没有回音。军校一切照旧,紧张的演习准备压得人喘不过气,似乎无人关心一个学员的“妄议”。一些风言风语开始流传,说楚云飞“好高骛远”、“不安分”、“想标新立异”,甚至有人嘲笑他“一个学员蛋子,还想教总办办学?”
楚云飞对此充耳不闻,依旧沉着地带领本排学员研究演习地域地形,推演各种可能情况。他相信,蒋百里校长是真正的知兵之人,有其见识和魄力。
果然,在野外驻训出发前两天的傍晚,楚云飞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蒋百里坐在宽大的书案后,面前正摊着那份《刍议》。他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只是用手指轻轻敲打着稿纸。
“楚云飞,”蒋百里开口,声音平稳,“这份建议书,是你写的?”
“是,校长。”楚云飞立正回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