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之契,万籁为凭。】
【止语之域,归墟可平。】
这两行古老的符文,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印刻在我(非生非死的魂体)的意识深处。“归墟”——万物终结与归宿之地,一切意义与存在的终末。这本《无声之书》竟与如此概念相连!
它并非简单的“静默”,其本质更接近“存在的反面”,是趋向“归墟”的一种显化!那位先祖将其契约封印于此,是否意味着轮回书店本身就建立在某个靠近“归墟”的脆弱节点上?抑或是,书店的力量体系,本身就借鉴或依托了部分“归墟”的法则,用以平衡像“饕餮”这样的存在?
这个猜想让我不寒而栗。我们不仅住在火山口,还可能住在一个连接着宇宙终极虚无的裂缝旁边!
我试图通过基石连接,追溯更多关于“归墟”与书店关联的信息,但这一次,反馈回来的只有一片更加深沉、连意念都能吞噬的黑暗,以及一种源自灵魂本能的、面对绝对终末的恐惧。书店规则本身,似乎在主动屏蔽或遗忘这部分过于危险的知识。
不能再深究了。至少现在不能。
我将注意力拉回现实。《无声之书》在短暂“安抚”了张楠的魂血后,再次陷入了沉寂,深蓝色的封面如同古井,不起波澜。但我知道,封印的裂痕已经出现,它的“静默”不再是完全的死寂,而是一种潜伏的、等待时机的风暴。
张楠的状态稳定了许多,虽然依旧虚弱昏迷,但眉心的金焰平稳燃烧,不再有溃散的迹象。这或许是唯一的好消息。
我必须尽快找到强化封印,或者至少是重新平衡书店内部力量的方法。地底的“饕餮”和书架的“寂然”,这两股趋向“终结”与“虚无”的力量,任何一方失控,后果都不堪设想。
我的目光扫过满目疮痍的书店。修复物理结构并非首要,维系规则平衡才是关键。而规则的平衡,离不开“念”的流转。
我的意识再次沉入基石,这一次,我不再追溯历史,而是尝试主动去“感受”整个书店“念”力的流向。
在非生非死的状态下,在我的空灵感知中,书店的景象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实物,而是无数道、无数种颜色的“念”之溪流在交织、流淌、碰撞。
大部分书籍散发着或明或暗的光晕,代表着其中执念的属性和强度。地底深处,一股庞大、混沌、带着贪婪吞噬意味的暗红色能量(“饕餮”)在缓慢脉动,其散逸出的丝丝缕缕气息,如同触手般影响着周围的“念”流,使其变得躁动不安。
而在那排书架上,《无声之书》所在的位置,则是一个绝对的“空无”之点。它不散发任何光晕,反而像一个微型的黑洞,不断地、悄无声息地吸收着周围一定范围内所有的“念”之波动,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混乱的波动,将其归于死寂。它像一块冰冷的磁石,吸引并中和着“饕餮”带来的影响,但也同时,让那片区域的“生机”彻底断绝。
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对峙与共生。
就在这时,我忽然察觉到,在《无声之书》那绝对的“静默”力场边缘,与一股来自书店角落的、极其微弱却异常坚韧的“念”流接触的地方,产生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涟漪。
那股“念”流,源自一本封面是暖黄色、看起来十分陈旧朴素的书籍。它的光芒很弱,却带着一种历经岁月而不改的、温暖的“守护”之意。
是那本记录着王老太太“木梳传情”执念的书!它所蕴含的,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纯粹的善意与等待。
这股善念,在触碰到《无声之书》的静默力场时,并未像其他“念”那样被瞬间吞噬、消解,而是如同投入冰水中的一颗温润的卵石,虽然无法改变冰水的本质,却在那绝对的“静”中,激起了一圈微不足道,但确实存在的“回响”。
这“回响”并非声音,而是一种……存在感的确认。一种在“虚无”面前,依然固执地证明“我曾存在,我曾守护,我曾爱过”的微弱坚持。
就是这一丝坚持,让《无声之书》的吞噬出现了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迟滞”。
我心中猛地一动!
纯粹的、极致的善念或某种特定的、坚定的正面执念,或许无法对抗《无声之书》,但可能……能在其绝对的“静默”法则下,制造一丝极其短暂的“不协调”?就像最纯净的光,无法驱散整个宇宙的黑暗,却能在一瞬间定义出阴影的轮廓?
如果……如果能汇聚更多这样的善念,或者引导特定的正面执念与《无声之书》进行这种“接触”,是否能在不激怒它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或“缓冲”它的吞噬过程,甚至……利用这种“不协调”来加固那松动的古老契约?
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
风险依然巨大。《无声之书》的本质未变,任何刺激都可能引来反噬。
但比起坐以待毙,或依赖基金会那样的外部危险力量,这或许是唯一一条属于轮回书店自己的、蕴含着微弱希望的道路。
我看向那本暖黄色的《木梳传情》,又看向那本深蓝色的《无声之书》。
以善念为楔,叩问静默。
以存在之痕,填补虚无之隙。
这条路,注定艰难而漫长。
但为了守护这里,守护还在沉睡的她,我别无选
喜欢轮回书店蕴钰尼裳请大家收藏:(m.38xs.com)轮回书店蕴钰尼裳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