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新的征程,海洋之梦——走向深蓝,经略四海
落马坡的胜利,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旧时代的天幕,北境从此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边陲之地,而成了天下棋局中最具活力的新兴势力。然而,林烨深知,胜利的光芒背后,是更深的阴影与更远的征途。
议事堂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铁器的气息。巨幅世界地图悬于正墙——那是格物院历时数月,依据西域商队、草原游牧民口述与古籍残卷拼接而成的“天下舆图”。虽粗略,却第一次让北境人看清了世界的轮廓。
林烨立于图前,披风轻扬,目光如炬。
“我们赢了落马坡,”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深远,“但我们依然脆弱。北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漠,无险可守,无退可依。我们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后方。一旦帝国重整旗鼓,联合西域、草原、南方诸藩,从多路围攻,我们仍将陷入绝境。”
堂中众人沉默。赵铁柱皱眉:“少爷,您的意思是……我们得往外走?”
“不错。”林烨转身,手指重重点在地图东部那条蜿蜒的海岸线上,“我们需要出海口。我们需要一支属于北境的海军。”
“海军?”这个词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议事堂中。对于从未见过大海的北境将领而言,“海军”二字近乎神话。
巴图挠头:“少爷,海……是不是比漠还大?我们连船都没见过几艘啊。”
沈括却眼前一亮:“我曾在古籍中读到,南方有‘楼船’,可载千人,浮于江海。若真能建海军……那便是另一条命脉!”
林烨点头:“海洋,不是尽头,而是通道。”他手指沿海岸线滑动,划出一道弧线:“看,从北境东部沿海出发,绕过帝国控制的陆路,经东海、黄海,可直达江南、闽越。我们可以通过海路运粮、运铁、运火药,打破陆地封锁,直通财富之源。”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如惊雷:“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开辟第二战场。”手指猛然南指:“一旦时机成熟,我们的战舰可直逼江南,断帝国税赋命脉。没有江南的粮税,帝国不过是一座空城。”
全场寂静。
萧月瑶轻声问:“可……我们连一艘像样的船都没有,如何建海军?”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林烨目光坚定,“这是一场百年大计,但起点,就在今日。”他环视众人,郑重宣布:
一、消化战果,整军备武; 二、外交破局,构建海上同盟; 三、科技突破,攻克蒸汽机。
“没有蒸汽,就没有铁甲舰;没有铁路,就没有后勤保障。”林烨将手重重按在格物院呈上的“蒸汽机设计图”上,“这是我们的‘国之重器’,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攻克!”
三个月后,东部沿海的“黑石湾”秘密造船厂传来捷报——在阿牛与格物院的共同努力下,第一艘木质蒸汽试验船“海燕号”下水。虽仅长三十丈,载员百人,速度缓慢,且常因锅炉过热而停航,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
林烨亲临现场,点燃锅炉,宣布:“从今日起,北境有了第一艘属于自己的蒸汽船。”
他站在船头,望向无垠大海,朗声道:“这艘船,不会是最后一艘。它将驶向东海,驶向江南,驶向更远的南洋与西洋。它将载着北境的火炮、粮食、技术与理想,把我们的旗帜,插在每一片可通航的海岸线上!”
将士们热泪盈眶,齐声高呼:“海燕展翅,北境扬帆!”
就在此时,一群东部沿海渔民自发赶来。他们手中捧着泛黄的竹简、手绘的海图,脸上写满风霜与热忱。一位老渔民颤巍巍地递上一卷“潮汐竹简”和一幅“暗礁分布图”,恭敬道:“北境护我们在陆地安家,我们帮北境在海上开道。这些,是我们祖辈用命换来的经验,愿为北境的船,铺一条平安路。”
林烨接过图卷,郑重一礼:“北境之民,皆是国之脊梁。”
数日后,一支来自敦煌的西域商队抵达北境。他们带来南洋的消息:“南方海域有香料、锡矿、椰油,海路可通,岛屿星罗,可为中转。”商队首领献上“南洋风信图”,标注季风与航线。
林烨当夜召集沈括、阿牛、萧月瑶议事,果断下令:“派海燕号携农具、火药、铁锅出访南洋,建立‘海上商盟’。以技换资源,以贸结盟友,以船开新路。”
他提笔写下八字方针:“以海联陆,以贸固权。”——这不仅是贸易,更是新秩序的萌芽。
在海岸峭壁上,雪狼部猎手巴尔正带领族人攀爬。他们将刻有符号的木牌插入礁石缝隙:红牌为“死路”,蓝牌为“缓流”,白牌为“可锚地”。
造船厂总管惊讶:“这是何意?”
巴尔笑道:“这是我们猎道的标记法。在山林,我们靠它避险;在海上,也能保船安全。”工匠们将这些标记绘入“航海图志”,称其为“雪狼海标”——古老智慧,终在新天地焕发新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