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农业科技博物馆的“华夏五谷展区”,许辰正盯着一株颗粒饱满的高产小麦标本出神。讲解员指着标本介绍:“这是我国培育的高产冬小麦,亩产可达八百斤,适应性极强,耐旱耐贫瘠。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若当时能有这样的高产小麦,不仅能解决西域各国的粮食短缺问题,更能让丝绸之路从单纯的贸易通道,变成文明与民生共荣的纽带!”
许辰心中豁然开朗。之前的天幕直播,要么是技术革新(如水力鼓风炉、望远镜),要么是文化交流(如跨朝诗歌赛),而粮食是民生之本,更是国家稳定、文明延续的根基。西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极低,各国常因争夺粮食而战乱频发,也制约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打通了通道,却未能解决核心的民生问题;若能让他带着高产小麦种子二次出使,不仅能让西域各国百姓免于饥馑,更能让他们因感念汉朝的恩惠而主动归附,让丝绸之路真正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
“就这么办!让高产小麦成为丝路的‘和平使者’,让汉粮遍西域,万邦归华夏!”许辰立刻掏出手机,开始制作视频。他要通过天幕,让张骞和汉武帝看清高产小麦的巨大价值——亩产翻倍、适应力强、易种植,更要让他们看到“西域种汉麦,百姓安乐,各国归附”的未来图景,推动张骞二次出使,将高产小麦的种子撒遍西域。
视频开篇,许辰用3D动画还原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场景:戈壁沙漠,商队艰难前行,西域各国百姓面黄肌瘦,因粮食短缺而流离失所,甚至爆发小规模冲突。紧接着,画面切换到现代高产小麦的种植基地:一望无际的麦田,金黄饱满的麦穗,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亩产数据醒目地显示在屏幕上——“汉麦亩产八百斤,耐旱耐贫瘠,西域亦可种!”
旁白用激昂又通俗的汉朝白话说道:“张骞先生,汉武帝陛下!西域非无沃土,乃无良种!此为我华夏高产小麦,亩产远超西域原有作物数倍,耐旱耐风沙,戈壁亦可生长。将此麦种传入西域,百姓有饭吃,战乱自平息;各国感汉朝之恩,自然归附;丝绸之路贸易繁盛,华夏文明远播万里!”
为了让汉朝君臣和西域各国看懂,许辰详细展示了高产小麦的核心优势与种植方法:“此麦种耐干旱、耐贫瘠,无需肥沃土地,戈壁边缘、绿洲周边均可种植;生长周期短,三个月即可收获;种植简单,深耕播种,适度浇水便能高产。对比西域原有黍米,亩产不足二百斤,汉麦亩产八百斤,可养活四倍人口!”
视频中,用实景画面演示了小麦的种植与收获全过程:农民深耕土地,播种、浇水,小麦从发芽、长叶到抽穗、成熟,最后收割脱粒,颗粒饱满的小麦被装袋储存。还特意展示了西域试种场景:在模拟西域气候的试验田里,汉麦茁壮成长,而当地黍米长势稀疏,收获时汉麦产量是黍米的四倍。解说词强调:“只要带此麦种西行,教西域百姓种植,不出一年,西域便可粮满仓,百姓安居乐业!”
视频的高潮部分,播放了西域各国种植汉麦后的繁荣景象:麦田连片,百姓笑颜逐开,各国国王带着小麦贡品前往汉朝朝拜,丝绸之路商队络绎不绝,丝绸、茶叶、小麦、香料相互交易,文化交流频繁。最后,许辰对着镜头说道:“张骞先生,汉武帝陛下,汉麦传西域,功在千秋!今日天幕传讯,愿你们以粮为媒,让丝路繁荣,万邦归心!”
投射地点选在西汉长安的未央宫大殿。此时,张骞刚刚完成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正在向汉武帝汇报西域见闻,诉说西域各国粮食短缺、百姓困苦的现状,以及匈奴对西域的压迫。汉武帝正欲进一步开拓西域,却苦于没有有效手段巩固影响力,许辰相信,这场直播,定能让汉武帝和张骞眼前一亮,立刻启动二次出使,将高产小麦的种子撒向西域,开启丝绸之路的新篇章!
“定向投射,目标:西汉元朔三年,长安未央宫大殿!”许辰点击发射按钮,手机屏幕上一道金黄色光束直冲天际,“张骞出使,汉麦西行,丝路繁荣!”
【时空坐标锁定:西汉元朔三年,长安未央宫大殿...投射成功...语言适配完成...天幕直播开启!】
***西汉,元朔三年,长安,未央宫大殿。
鎏金铜灯的光芒照亮大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熏香。汉武帝刘彻身着玄色龙袍,腰束玉带,端坐龙椅之上,年轻的脸庞上带着帝王的雄心与锐利。他刚平定匈奴的小规模侵扰,正欲乘势开拓西域,打通与西方的通道,构建属于大汉的宏大版图。
大殿中央,张骞身着破旧的麻布衣衫,须发略显凌乱,却目光坚毅。他刚从西域归来,历时十三年,九死一生,穿越匈奴的封锁,走遍西域三十六国,此刻正躬身向汉武帝汇报见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